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吴良镛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9月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这半个多小时,吴老坚持站着做完报告。工作人员怕出现意外,专门搬了把凳子坐在报告台吴老身后。此情此景让不少与会的人为之动容。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大觉。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校的研究生。
吴老上一次站在这里是在2012年年初,他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大红证书,从此,这位任教于清华大学的“人民建筑师”跻身于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行列。那次,他在台上的时间不过5分钟。
从程门立雪看“睡倒一片”
论年龄,吴院士比一些学生的爷爷还要年长;论成就,吴院士是我国建筑学领域泰斗、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单凭这两点,部分青年学生就应该好好反思。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虚心求学的典故,例如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了弟子礼,自谦道:“我才疏学浅,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向老师请教。”
又如,宋代学者杨时40多岁时还向程颐求教,程颐刚好坐在那里打瞌睡,于是杨时一直站在那里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如今,92岁的院士站着,讲了30多分钟;20多岁的学生坐着,却睡倒一片。对比古代学者,如今的部分青年学生应该感到汗颜。
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懂得了做人的礼仪,再去学习文化。
近年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然而,一些学生并非有志于学术,而是为了给自己“加冕”,提升就业的“筹码”。因此老院士的演讲,似乎离他们的功利目的很遥远,以至于忘记了尊师的礼仪。
透视
吴院士到底讲了什么?
吴良镛院士这次报告的题目是《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报告中,吴院士从“理想与励志”“选择”“坚持”“榜样”“顿悟”5个方面,谈了学子的道德实践。吴院士说:“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摘录
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
第四,榜样。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会起到重要的影响。我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有幸得良师的指点,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第五,顿悟。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
回应
吴良镛:题目是我自己定的
“(演讲)题目是我自己定的,稿子是我编写了一个提纲,一个博士生帮我写的,后来他们提了一些意见,我再改写。”昨日,吴良镛院士如是表示。
当被问及怎么定的主题时,吴院士笑着说,“因为我想为研究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在研究生阶段应该重视哪些问题,所以都是从这个点出发的。”
即使偶尔行动不便,但在演讲的35分钟时间里,吴院士依然坚持站着。“站着讲可以精神一点,我还有力气站。”吴院士表示,演讲结束后,他的身体没有什么不适。
对于学生睡“倒”不少,有人提出是否是内容不接地气?真实的情况是,在演讲全文里并没有特别晦涩的内容,道理都是用亲身经历点出来的。“我还比较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我经历的年代和当前不一样,所以比较注意,尽量选择让当前学生能够了解的(内容)。”吴院士表示。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