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教育部4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指出,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设置留校限额。2015保研推免利大于弊。(据新华社北京5日消息)
就此新浪教育特邀保研推免专家郭奇宏老师针对此次推免新政策进行深度解读。
2015本校保研不受名额限制利大于弊
当看到最新的推免办法时,很多学生存在疑问,存在质疑,推免名额是不是减少了,专业学位是不是不招收推免生了,是不是保研生选择外校的机会有所减小等疑问。对于最新的推免信息的出台,相较于2014保研推免信息而言,是两种不同的侧重点,2014保研推免主要是在直博生、校际交流、与招生人数上的侧重,而2015年则侧重保研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上。单从某一条上来看,是有利弊的。例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不设留校限额,利于好大学更多选择本校优秀学生读研。据悉,此前,教育部门为防止高校学生“近亲繁殖”设立留校限额,规定推免中内推最高人数。对北大、清华等热门大学而言,本校学生推免读研受人数限制,名额满后,需招收外校学生读研。“很多学校认为外校学生不如本校学生成绩好”,储朝晖认为,此次取消留校限额反映了热门大学的诉求。
他认为,新政利弊并存,学校招收到更多本校人才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大学生进入好大学读研的难度。
但就文件内容而言,利要远远大于弊。推荐与接收工作的时间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先确定保研名额,而后进行推免选拔接收工作,获得推免名额的学生,都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这无疑都是在增加保研推免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于优秀的学生想保名校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于很多高校而言,他希望能获得更多的优秀生源,也愿意选拔优秀学生继续培养。
专业学位推免未来形势多种多样
目前,专业型硕士招生处于上升期,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数据调查显示,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40.3%,预计到2015年专硕与学硕的招生比例会达到1:1。
但是在2015年推免政策中,教育部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其实就往年推免名额来看专业型硕士的保研名额是趋于平稳甚至呈下降趋势的。以保研推免名额较高地区北京、上海为例,近几年专业学位推免名额呈下降趋势(见图一、图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推免资格的学生,相对拥有更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所以成为导师培养专门性人才的重点,所以继续深造、从事学术研究的几率更高。而专硕本身的设定以就业为导向,读完硕士学位后很少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所以导师在招收推免生的时候,重心不放在专业型硕士身上。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趋势,就是专业型推免生的招生正逐渐向夏令营倾斜,9月份推免中相对减少。
虽然往年专业学位推免名额减少,但是2015年推免政策的出台,对于专业学位推免名额的影响是一种不确定性。一种是,高校将大部分的专业学位都通过推免进行选拔,这就增加的专业学位的推免名额。在2014年推免选拔中,中国人民大学的会计硕士就全部是通过推免选拔的,不在参加统考。另外一种是,个别高校将大部分名额给予学术学位。增加学术学位名额,减少专业学位的推免名额。还有一种就是增加相对应想要增加的学位推免名额。其实无论哪种情况,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有利的,有机会通过推免选拔,在选拔中也有一个选择的机会。
利弊共存,保研推免赢在“实力”
说了很多有利的方面,无论是公平公正公开,还是推免名额的增多,都要求学生能力达到院校保研名额内的标准。保研一直存在着潜规则,人为因素一直都很大,教育部出台相关的规定也在逐步改善这种潜规则。改善了潜规则就存在了竞争,保研学生间的竞争将会加大,这种竞争的因素有院校给予的,有同学间实力的比拼。学校对于本院校学生更熟悉,知根知底。也喜欢继续培养本院校的学生,没有知识系统的差异化。同学间的竞争主要是名校间的竞争,学生都有一个保底的希望,同时还有一个更高的希望。而且学校也要考虑学生的选择问题。这些因素对于同学们来说都是不利的,所以同学们在选择院校时要慎重选择。
还有很多同学还不知道保研推免这回事,一心只想通过考研来证实自己。或是认为自己达不到保研的标准,或是不想内保只想选择更好的院校。新政策的出台,给了同学们很大的机会,有了国家大政策的保证,对于2015界能有机会获得保研名额的,想上名校的学生,你们可以在努力一步,增加自己的优势,成功保研。对于大一、大二和即将上大三的学生,你们还有机会努力,只有让自己的装备更具实力,才可能消灭可能存在的潜规则。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