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招生类别
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实行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并行模式,进而促进研究生结构调整和研究生质量的提高。我校2013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类别有推荐免试生、全国统考生(包括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生。
二、报考条件
(一)推荐免试生
欢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攻读我校学术型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体要求及申请办法详见我校研究生部主页《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申请办法》(即将公布)。被接收的推荐免试生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考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
(二)全国统考生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
(6)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5年或5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3.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而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三)单独考试生
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为本单位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
三、招生人数
2013年拟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600名左右(含计划内非定向和定向及计划外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900名左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00名左右,各学科录取时将根据国家正式下达规模数和生源情况作相应调整,各专业最终录取时将根据国家计划并依据专业生源情况与复试情况作相应调整。
四、网上报名日期
2012年9月28日-29日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网上预报名。2012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时。(报名网址:http://yz.chsi.com.cn)。
五、报名信息确认时间
2012年11月10日-14日。
六、报名地点
全国各报名点。
七、报名手续
(一)网上报名,具体要求届时详见我校研招办网上通知。
(二)报名信息确认。应届本科毕业生持本人身份证和学生证,其他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和学历证书,到报名点凭网上报名号办理报名信息确认手续,交纳报考费。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三)未尽事宜详见报名点通知。
八、考试
(一)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二)初试日期:2013年1月5日至1月6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7日进行)
(三)初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两门业务课。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除外),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满分各为100分,两门业务课满分各为150分。(涉及考试改革的学科门类除外)
(四)复试:我校根据国家录取政策、招生规模以及考生初试成绩、学习经历、科研能力、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参加复试名单。复试内容为:①英语考试(含听力);②专业课笔试;③综合素质面试。同等学历加试在复试中进行。加试科目见招生简章。
九、有关政策
(一)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外,我校还另行发给助教津贴、助研津贴和助管津贴。
(二)我校对优秀硕士生实行硕博连读制度。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