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专家痛指学术泡沫化论文垃圾化已成普遍现象,53.1%的人赞同取消硕士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
论文本应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标准。然而,如今却有一种怪现象——不少硕士生为了凑论文数量而写论文,甚至有硕士生为了拿奖学金或顺利毕业,宁愿花钱买版面发论文。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网易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147人参与),68.3%的受访者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硕士论文的学术水平降低了,16.4%的人“不认同”这种说法,另有15.3%的人表示“不好说”。受访者中,在校研究生占13.1%,已毕业的研究生占23.6%。
现在大多数硕士生属于“伪学术型”?
此次调查中,受访者评出的“硕士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写论文的功利性强,只重视发表”(74.5%)、“论文代写、抄袭等作假现象严重”(72.0%)、“花钱发论文现象严重”(65.6%)、“论文价值越来越小”(63.3%)和“论文不规范”(33.7%)等。仅0.1%的人认为“没什么问题”。
张蒙是上海某高校法学专业硕士生。据张蒙介绍,他们学校规定,所有法学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但由于绝大多数硕士论文的质量达不到权威期刊的要求,所以许多学生只能通过“期刊代理”,花钱将论文发表在一些不太正规的期刊上,从而应付学校规定。“这些学校里的‘期刊代理’基本上都是做兼职的学生,他们经常将相关的广告贴在校园的公用电话和取款机旁,或者贴在公告栏里。通常半个版的要价在800元左右。”
调查中,对于硕士生花钱发论文的情况,50.9%的人表示“听说过一些”,37.7%的人“经常听说或遇到”,仅11.1%的人“很少听说”,0.3%的人“从未听说”。
“除了需要发表论文外,对于结课论文和学年论文等,很多人抱着‘能抄则抄、敷衍了事’的态度。”张蒙将现在的硕士生分为三类:一是“以学术为业”的“学术型”,二是论文中既有本人思路也有摘抄内容的“伪学术型”,三是论文东拼西凑的“混学术型”,“现在大多数的硕士生属于第二类。”
为什么硕士论文总体质量不断下降?受访者眼中的原因有:“很多学术刊物沦为赚钱工具,放松了论文发表标准”(77.3%)、“学校对论文重量不重质,致使学生‘重发表、轻质量’”(68.3%)、“学生学术水平有限”(58.8%)、“导师指导不到位”(44.1%)、“学生负担太重,论文只能简单应付”(32.6%)等。
“硕士论文质量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严重弊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指出,评价硕士生的标准,本应是学术能力与学术素养,但现在却主要看他们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论文发表期刊的档次。这样一来,硕士生很多时候不用提交论文原文以备学校审查,有些导师甚至不会看学生的论文内容。“由于对硕士论文质量缺乏良好的评定与监督机制,现在许多硕士生是为了发表才写论文,由此派生出的论文抄袭和花钱买版面等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这种扭曲的学术评价体制下,学术泡沫化和论文垃圾化已成当前的普遍现象。”熊丙奇说。
专家建议将学术共同体的意见作为评价硕士论文的唯一标准
调查中,65.3%的人认为,硕士生的素质和学术水平并非只能靠论文来体现。53.1%的受访者指出,既然这一制度造成了诸多弊端,还不如取消硕士生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周海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不对硕士生发表论文做硬性规定,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国际惯例。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文对于硕士生的学习不重要。“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陈述,也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硕士生在做论文的过程中——从找选题到运用方法,再到具体分析和实施操作等,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获得规范性、学术性和过程性的深度体验。”
“想要充分发挥论文的上述作用,需要对当前的状况做一些改变。”周海涛认为,我们应该改变“严进宽出”的硕士培养模式,让学生明白,并非考上了硕士就万事大吉。其次,应加大导师对硕士生的指导强度,还可以将一对一辅导的时间折算成课时,从而激发导师辅导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要改变“证书代表实力”的功利化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花更多时间写论文、做学术。
熊丙奇表示,硕士生阶段具有过渡性,更多指向的是“应用型教育”,所以过度强调硕士生的学术性,规定他们必须发表论文的做法并不合理。“取消这一硬性规定,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想要彻底改变硕士论文质量差的现状,就必须对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熊丙奇建议遵循学术的基本规律,将学术共同体(相关领域学者组成的群体)的意见作为评价硕士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而非论文发表的数量与期刊档次。此外,导师应对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负责,硕士论文质量应与导师的学术声誉挂钩,避免让导师成为摆设。
“实现这些变革的前提,是摆脱教育上的计划体制。我们应加快建设具有学校自治、学生自主和教授治学等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将教育的权力重新交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熊丙奇说。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