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36. 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957年2月2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6分)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①背景:
第一,1949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面貌。
第三,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直接明了地回答。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勉强承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第五,毛泽东在考察苏联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②意义:
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第二,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
第三,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
第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成果:
第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全有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推进。
第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从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又一重要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它们的具体体制,包括已经形成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所以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种区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作出了中肯和科学的分析,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
第三,邓小平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革命性的改革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第三项重大贡献。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在一开始提出改革的时候就紧密地把它与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联系在一起,极为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37. 材料1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平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
外汇储备从长期没有达到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5分)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5分)
【参考答案】
(1)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是伴随着对旧体制的改革而展开的。因此,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道路实际上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道路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其重大突破和创新将对今后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种对非公有资本非禁即入的提法,写在党的文件里面还是第一次。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很多行业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开放,通过吸收民间资金和非公企业进入,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④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从提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到提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经济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⑤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在严格法律制度的制约下,市场主体必须讲信用,这样才能做到公平竞争,等价交换,那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市场,企业才能有高效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①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38.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1
如果美国不援助欧洲,它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各方面都将有窒息之虞,美国这次“援欧”不同与以往,不是向个别国家提供零星援助。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任何企图阻碍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会得到我们的帮助。任何政府、党派为图政治私利或其他打算,不惜延续人类痛苦的,必会遭到美国的反对。
材料2
2002年1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问尼泊尔,主要讨论反恐合作问题,此后,美国每年向尼泊尔提供40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2003年11月3日美国国会批准了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提供875亿美元的军事行动及重建援助的拨款法案。西方把这些经济援助和重建计划成为“新马歇尔计划”。
伊拉克已探明拥有1100亿桶的石油储藏,远景储量达2200亿桶,开采成本每桶仅3-4美元。2003年1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了伊拉克重建项目中总价值达186亿美元的26个重大工程合同,同时以维护美国的“基本安全利益”为由,决定剥夺包括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在内的100多个曾经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及拒绝向伊拉克派兵的国家参与上述合同的竞标资格。首批约9亿美元的伊拉克重建合同均在暗盘交易下完成,中标的是清一色的美国公司,而这些公司无不与美国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
材料3
法国前情报员达尼埃尔.雷米在其所著《谁欲杀死法兰西》一书中认为美国已经发动了一场看不见的“经济战争”,旨在征服欧洲。1995年至1999年间,美国每年立案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有1/4是针对欧盟的。德国和法国不赞成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惹怒了美国,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抨击两国“有问题”;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赖斯,把包括法国与德国在内的反战政府比作是二战前法国队纳粹德国的“姑息主义”,引起德法等国不满,美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已经在大西洋联盟中产生了自他50年前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马歇尔计划”和“新马歇尔计划”的异同(5分)
(2)结合材料一、三,剖析近些年来美、欧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显现的分歧和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差异:
①两者提出的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背景下提出的,“新马歇尔计划”则是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②两者的目的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新马歇尔计划”则是为了控制中东地区,并将重建的包袱甩给欧盟,阻止欧盟走强的步伐。
③两者的任务不同,马歇尔计划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而“新马歇尔计划”的任务是反恐合作。
④两者援助的对象不同,马歇尔计划主要援助欧洲国家,而“新马歇尔计划”则主要援助伊拉克、阿富汗、尼泊尔等中东和亚洲国家。
相同点:
①美国在两者中都居于主导地位。不管是马歇尔计划,还是“新马歇尔”计划,都是由美国发起和主导的。
②两者的实质一样。马歇尔计划和“新马歇尔计划”实质上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以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基础,以经济援助为手段,使受援国依赖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上保持与美国战略的一致性。
(2)近些年来,美国和欧洲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显现的分歧不断,主要表现在外交战略、经济贸易和伊拉克问题上的冲突。这标志着欧美矛盾由经贸等方面的一般磨擦上升到战略层面,互为对手一面在扩大,相互碰撞具有一定对抗性。
欧美分歧由来已久,但分歧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有:
①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欧洲的变化,欧洲的实力能够与美国相抗衡,欧洲独立意识增强。
②冷战后,苏联解体,共同敌人消失,欧洲对美防务依赖减少,欧美关系凝聚力下降,双方战略和经济利益分歧凸显。
③欧美的战略目标迥异,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仍然推行霸权主义,企图重构以美为首的单极世界,而欧洲则期望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平起平坐,不是屈于美国之下。它们之间的深层次矛盾难以调和。
④由于战略目标不同,欧美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对策严重分歧。
选做题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知名人士开始热议“中国贡献”,关于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物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的话语频现于国际社会。
阿拉伯国家联盟负责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本•哈拉2007年4月14日介绍,在会见中国驻阿联盟全权代表吴恩科大使时说,阿盟高度赞誉中国在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关于解决该问题的立场是公正积极和平衡的,所发挥的作用是建设性的,有深远的影响力。第一届东盟秘书长、泰国前外长素林2008年1月7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积极支持东盟组织的发展,同时积极参与解决本地区以及国际事务,中国为提升整个东亚地区自信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在东亚地区所做的贡献,对地区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让东盟信服。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中国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000多个援助项目,已累计对49个不发达国家免除到期政府债务374笔。中国已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参加了130多个国际组织,并在军备控制,贸易投资等国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了中国的参与,许多国际热点问题呈现出积极的变化态势。迄今为止,中国共参与了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1900多人。中国自1990年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累计新建、修复道路7300多公里,桥梁200多座,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7600多枚,运送人员12万多人次、物资26万多吨,接诊病人3.6万多人次,先后有3名军官和5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能够做出“中国贡献”的原因何在?(4分)
【参考答案】
(1)中国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在外交上,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积极调整和改善与美、俄等大国关系,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协调地区冲突。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解决争端的重要原则。在多极化进程中,中国是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在经济上,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在外交理念上以一种包容精神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支持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努力减少和消除贫困。
(2)就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作出的贡献而言,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致力于解决现有的矛盾冲突和各类争端,合理、规范地运用国际社会公认的制度、规则来发展自己、保护自己,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二是着眼长远,提升国际认同,积极参与国际各种规则的制订,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参与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制度和各种运行机制的工作,推动地区和全球的和平、合作与发展,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①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作出贡献,是基于我们和平发展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和平发展环境,中国的繁荣发展是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重要的积极因素。
②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作出贡献,缘于我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繁荣带动了周边及各贸易伙伴国家与地区的繁荣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提高了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③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作出贡献,还在于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在联合国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④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作出贡献,关键在于始终如一地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