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考研不是一次单纯的考试,不是水平考试,也不是过级考试,而是切切实实的选拔性考试。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选择切合实际的专业、院校,无疑会给自己的考研增加胜算。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与院校,可能关系着您未来几年甚至一生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轨迹。选院校、专业不是雾里看花、盲目攀高枝,也不是自怨自艾,一味求稳,而是综合、全面衡量主、客观因素,做出合理的决定。以下将介绍一些院校、专业选择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1、如何正确选择专业?
答:我建议在选择专业时要综合衡量自己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人兴趣及未来就业方向。兴趣是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打交道会过得很难受;另一方面,兴趣决定了你能不能有恒心毅力坚持考研,并保证较高效率。强打精神的复习考研,大部分是考不上的。而且,绝大部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将决定一生所从事的职业,从这个方面说应尽量选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不喜欢,即使考取了研究生,学习也很无味,毕业后从事这方面工作,也很难有所成就。
第二,自身实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实力,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成功概率最大化。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自身实力并非指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这是两码事。一个基础较差的人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意志足够坚强,加上一定的客观条件,总是可以成功的。很多考上的朋友在本科时成绩并不是很好。这里的实力是指由你的意志力、智力、复习时间等决定的你大概能达到的一个水平。如果自我感觉实力较弱,那最好选报本专业,专业知识有基础,可以节约更多时间复习公共课。如果感觉自己的基础很扎实,而且很早就有换专业的打算和准备,可以考虑换一个相对不错的专业。但是一般来说,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应更早作准备,以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因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各个专业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为跨专业报考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在专业课上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弥补自己同该专业考生竞争的劣势,从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2、选择专业时几种错误心态:
答:选择专业,除了对自己的综合情况有一个大概的科学估算外,还应该避免几种常见的错误心态:
一、目光短浅。判断专业如何,就业前景好坏,是否有市场,别只盯在鼻子尖上。当前的热门并不代表以后的热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间过得快,专业胜衰更快。
二、盲目跟风。缺乏自我认识,没有判断力。师兄师姐怎么做、怎么选,自己就怎么选,完全拿别人的经验来套在自己身上。三、过于急功近利。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专业其实主要依据的是“功利”标准。但凡事不能过头,太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因为这样会蒙蔽你的眼睛,造成专业选择上的失误。
3、考研如何正确选择院校?
答:目前,我们国家共有高校1000多所,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办研究生院的单位不过100所,这些无疑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这些研招单位里面,又大概分为几个档次:第一类,就是所谓的名校,即国家教育部钦定的“2+7”:清华和北大,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上交、西交和哈工大。第二类,就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自主定线的10个科研院校(“9+1”),即所谓的重点,也是很不错,像北京的人大、北师大、北理工,上海的同济、武汉的华科、武大,成都的川大,西安的西工大、西电,福建的厦大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第三类,就是“211工程”和教育部直属的一些高校。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仔细斟酌:质量高低、名气大小、意向工作地区。原则上本地区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本地区院校的毕业生。如果你打算研究生毕业之后在北京就报考北京学校。选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否考上。
最后,定院校和专业的顺序一般是先定专业后选学校。把大方向定好,小方向就容易很多了。
4、择校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答:选择招生单位时,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①、质量高低。在质量高的单位可以真正的学到一些东西,使三年时间不会白白浪费。
判断质量通常可以参照这几个方面: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地位;导师质量;单位近年来学术成就等;名气大小。名气往往是质量的一个外在评价指标。响当当的单位,通常有利于研究生开展研究,也有利于就业。
②、竞争态势。各招生单位由于质量高低、地理远近的缘故,同一专业的报考人数可能相差很大,竞争态势也就高低不同。结合自己的实力,可以尽量避开竞争焦点,提高自己的录取概率。最终报考目标的确定,其实是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的综合。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