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近日,据调查统计,法律硕士专业考研报录比最高的院校为:
中南大学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理、医、文、法、经、管、哲、教、史、农、艺等12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2个;设有30个二级学院,94个本科招生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7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1%;拥有以“南湘雅”闻名的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附属口腔医院、肿瘤医院和海口医院。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国家“****”入选者4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5人,国家教学名师8人,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15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5人。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原名四川财经学院,前身院校之一是创立于1925年的上海光华大学,学校是在1952年和1953年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是教育部直属并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一所重点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已形成光华校区、柳林校区及电子商务学院(绵阳涪江)的分区办学格局。历经三次创业发展阶段,教学科研水平位居全国财经院校前列,已发展成为国家金融、经济部门高水平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基地,西部地区经济与管理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四牌楼校区坐落在紫金山麓、玄武湖畔,这里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九龙湖校区坐落在江宁开发区南部,这里环境优美,规划建设气势恢宏,是理想的修业治学之地。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学校原名西南政法学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挂牌成立。建校伊始,学校得到时任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4年,学校从嘉陵江畔的化龙桥迁至歌乐山下的烈士墓旁。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特殊的建校背景,使学校聚法学之名流,纳实务之精英,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学校先后经历了由西南大区、司法部、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重庆市等多次隶属关系变更。“文革”期间曾被迫停办,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复办。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也是司法部部属政法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大学。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1年,学校开始建设位于两江新区的渝北校区。2003年,成为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学校办公中心由沙坪坝校区迁至渝北校区。200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支持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高校;10月,学校进入“部市共建”大学行列。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1921年秋,商科东迁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为东南大学分设;1928年改名为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陈云同志题写了校名。1997年,******总书记为学校80周年校庆题词:“面向21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原属国家财政部领导,并由财政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2000年2月,划转教育部领导。
历经几代财大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1996年,学校通过了由财政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翌年又通过了项目立项审核。200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优秀评价,并正式评定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教授、副教授300余人,在许多学科均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人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南京师范大学
20多年来,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学科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得到不断拓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我校共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7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拥有博士后流动站8个。在12个学科门类中,我校有4个门类布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7个门类布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8个门类布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门类布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达到了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达到36个。从学院分布情况来看,全校21个学院中,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有6个,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共有13个,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有14个,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共有21个。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培养方式也逐步向多样性发展:除了招收和培养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外,还开展了授予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和招收、培养教育硕士、法律硕士、高校教师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培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等。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21年始建于天津的天主教会学校——天津工商大学,先后易名为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1960年改建为综合大学,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迁至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1960年、1962年、1978年、199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四次决定对河北大学进行重点建设。199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决定对河北大学比照“211工程”院校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重点建设。200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建设的通知》,决定与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共同重点支持河北大学的建设。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211工程”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22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81个本科专业、140个硕士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58个、1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10个。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1900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2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16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2所附属学校。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