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学校概况
西华大学是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四川工业学院和原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2008年9月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西郊,位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紧邻望丛帝乡,扬雄故里,岷江水自都江堰而下从校园蜿蜒流过,校园植被葱郁,环境幽雅大气,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环境。
学校以“求是、明德、卓越”为校训,培育具有西华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学校现有16个学科型学院,61个本科专业,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理、经、法、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并招收空军国防生和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具有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35000余人,校园网主干1000兆、出口300兆,图书馆藏书及电子文献总量360万册。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具有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并与国内一些重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并有一批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教授,4名院士受聘出任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4名院士、43位全国知名教授受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学校现有教授和副教授750余名。
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八五”、“九五”、“十五” “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以及大量的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在现代制造技术、流体机械、信息技术、新材料研究、汽车清洁能源、区域经济等领域获得多项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学校面向世界走开放办学之路,同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10所州立大学合作,开展了学生“1-2-1”人才培养及教师研修项目;与日本山口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等高等开展学生交换生及教师交流等项目。
热忱欢迎工矿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目录说明
(一)2011年我校招收硕士生人数为国家下达的计划内非定向和定向研究生、计划外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研究生人数的总和。本目录人数为初定,准确人数以2011年国家文件下达为准。招生人数中含接收推免生人数,我校所有专业均接收推免生。如有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改革,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执行。我校实行师生互选制,目录中所列的研究方向和导师是为了使考生了解各专业和导师的研究动态,一般入学后,再进行师生互选,但复试时也可进行师生互选。
(二)报考条件:
凡符合教育部2011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的规定,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和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高专毕业后两年(2009年7月前毕业)以上的人员均可报考。
(三)报名手续:
报名实行网上报名和报考点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时间请在2010年9月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生自行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考生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取得复试资格后,须加试所报考专业的两门本科主干课程。
(五)考试时间:2011年春节前(具体按教育部统一的考试时间)。
(六)考试科目:各专业考试科目均为四门,其中统考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日语、数学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均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专业基础课由我校自行命题,考试科目内容范围说明附后。
(七)教育部尚未下达201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文件,本说明如有出入,以下达文件为准。
咨询电话:028—87720075 传真:028—87720075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610039
欢迎访问我校主页: http://www.xhu.edu.cn
研招办E-mail信箱:yjs@mail.xhu.edu.cn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