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法学专业介绍
一、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
二、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方向有比较法司法制度;比较私法;比较公法;比较法社会学;比较立法学;国际人权;国际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制与公共政策等。
比较法专业主要是研究中外各种法律和法律文化的内容、形式、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比较的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对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组织设施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并且揭示这些异同的成因。比较法学科要运用中外法律史学、部门法各学科、国际法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题比较、区域比较以及国别比较等。比较司法制度主要侧重对中外司法体制、司法程序以及法律职业等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对比分析;比较私法主要对世界各国市场经济下涉及市场主体、平等主体间法律关系的运行、现代基本私法制度和私法原则进行的比较研究;比较公法学主要对世界各国国家公权力运行涉及到的各种法律机制和法律框架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比较法社会学强调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全球化时代各国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比较立法学要对各国法律形成的机制和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总结法律制定和形成的基本规律,为中国的立法提供相应的借鉴。国际人权法方向主要对世界范围内人权法律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跟踪和研究,探索各国对人权的普遍关切,寻找国际社会对促进人权事业和法治的普遍共识;国际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探索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中对各类纠纷进行解决的机理和样态等;法制与公共政策强调学科渗透和学科融合,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探寻支撑法律的政策机理。
比较法专业培养能够追踪国际学术前沿,能够与外国学术界进行直接沟通和合作的高级法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英文,并能够掌握一门其他外语,能够使用外文进行阅读和写作。
三、师资力量:主要博士生导师姓名
比较法学科点建立时间不长,但是由中外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并具有强烈的国际色彩。
比较法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其中中方教师5名,外籍教师5名(英美籍4人、日本籍1人)。中方教师全部取得国外法学学位,能够用外文进行教学。朱景文教授为本专业博士生导师。丁相顺教授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朱景文教授是中国法理学、比较法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法学会副会长,在国内和国际法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丁相顺教授曾经留学美国、日本,担任北京市比较法学会副会长,受聘担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
四、专业背景、专业概况、建设成果
比较法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了提升国际化发展目标新设置的一个新的学科,其主要特色强调国际合作、中外教师联合教学、合作研究。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流利的外语交流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丰富的外国法、国际法专业知识。本学科强调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前往国外进行合作培养和合作研究。
本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与国内外学术界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互动。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法研究所、比较法律文化研究所、英国法研究所主要依托于本学科,定期邀请外国专家来校举办“比较法系列讲座”,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本学科博士生导师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一直承担多项国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近三年全学科科研项目费用总计超过200万元。近年来本学科点教师共完成学术专著、教材4部,人均发表科研论文6篇。
五、对外学术交流
近年来,比较法教研室与国外、境外四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术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开展并完成了十多项国际、区际学术合作项目,研究视野开阔,主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和区际学术会议,学术思想活跃,学术影响广泛。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