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1月9日到10日,全国140万考生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不少高校延续了往年的扩招政策,考研的竞争依旧激烈。
与此同时,“考研热”也得到了“升级”,不少硕士毕业生把攻读博士学位纳入了计划,“读博热”悄然升温。
形势所迫的选择
赵雯雯(化名)是省城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7级硕士,眼看还有半年时间就要毕业,她并没有忙于投简历、参加招聘会,而是专心致志地复习着专业课,准备参加本校的博士入学考试。
“读这个专业,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博。”赵雯雯说,哲学属于冷门专业,本科生、硕士生要找个对口工作比较困难,同学们常为一些不限学历、不限专业的岗位挤破门槛,而真正合适的工作起点就要求有博士学位,所以她考博多少有些“被形势所逼”。
记者对几所驻济高校不同专业的硕士生做了简单调查,发现和赵雯雯有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尤以史学、哲学、医学等专业人数居多。问及原因,“找不到好工作”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少学生表示,没有满意的工作,勉强就业再进行二度择业他们有些不甘心,倒不如把“博士”就当作一个“职业”,给自己再留出三年的时间来进行缓冲。
增加砝码的规划
相比求职遇冷转而读博的毕业生而言,热门专业的理工科硕士选择深造的自主性更强。找到好工作并不困难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博士学历带给个人的高附加值。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生李玉峰去年11月份起在北京某大型国企实习,两个月后,他萌生了读博的念头。“博士科研能力强,一入职基本都被安排在重要部门,从事高端领域的研发工作,起薪就比硕士学历员工高出 2000到3000 元,提升主管的机会很大。”李玉峰希望通过攻读博士学位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
可与小李不同,更多的学生读博是希望在“求职高校”这一关中得到加分。采访中,多数考博生都把“大学老师”当作未来求职的首选。他们普遍认为,大学老师职业稳定、待遇优厚、工作环境好,还有令人羡慕的假期,不失为最理想的职业。而作为硕士研究生,他们离这个行业并不遥远,如果在研究方法、理论探索方面有所精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应该有能力承担起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而更重要的是,“博士学历”本身就是高校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它是进大学执教的敲门砖,更是在大学里职称晋升、科研评奖的通行证,要圆自己的教师梦,就必须拿到这一纸文凭。
高学历是否“零风险”
拿到了博士学位就业就有了保障?记者发现,现实并没有考博生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某名校光学专业的博士生邹凯(化名)曾一心想在高校做科研,但如今他发现这条路并不好走。“许多学校都抬高了门槛,对外校甚至有海外经历的博士优先考虑”,邹凯显得有些无奈,接连几次的应聘,他都遇到了不少来自清华、中科大的对手,竞争非常激烈。
进高校难,“转战”企业的博士们也发现,他们也遭遇着一场“学历歧视”,用人单位提供给博士生的岗位数量有十分有限。
省城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邓先生表示,对于招聘博士,公司显得很谨慎。“企业更讲求技术和经验,不少工作硕士就可以胜任,而他们的待遇要求明显低于博士,对雇主来说,显然拥有更高的‘性价比’。”邓先生说,博士的年龄大都接近 30 岁,但社会经验尚浅,可塑性不高,单一的研究方向又会使人觉得他们办事稍欠灵活、人际交往能力差,所以也导致安排的岗位性质往往过于单一。
博士就业也需指导
“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失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中国大陆培养的博士人数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授予国家,然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博士就业岗位缺口并没有同比扩大,这就造成了高学历人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博士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处事能力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情况,这一点却往往得不到学生及其导师的重视。该专家坦言,一些院校存在培养课程毫无针对性,硕、博课程雷同、重复,导师“粗放式”指导、教学不细致的现象。“虽然博士阶段更注重自我分析、自我研究能力的培养,但在理论基础的夯实、创新思维的激发等多方面都更需要导师的悉心指导,否则学术水平如何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都值得怀疑。 ” 这位专家不无忧虑地说。
同时,针对博士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有缺失。博士的就业期望值仍然以“大城市”、“高薪”、“稳定”为标准,普遍存在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指向不明确的问题,该专家认为,这与博士生择业观念未端正、就业信息与实际脱节有关,“学校应当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就业讲座,发布适合博士岗位的就业信息,召开针对博士,甚至女博士的专场招聘会,从求职心态矫正、求职方法传授等多方面给予博士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
此外,专家也建议,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是否读博这个问题上还要深思熟虑,博士文凭并不是找工作的护身符,切不可盲目跟风,一定要在决定前有充分的计划和考量,为自己设计一个理性而美好的未来。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