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是1987年从世界经济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专业,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具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力的学科。国际贸易专业是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中国入世,国内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对我们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面对竞争压力与挑战以及我们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与科研及人才培养上,提出了“四化”,即国际化、电子化、数字化和规范化。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在重视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西方国际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在重视理论规范分析研究及定性分析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证研究及应用数学模型与经济计量学的定量分析研究。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精神,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进行不断调整,不仅优化了传统课程设置,而且加强了基础理论与前沿理论的学习,如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国际经济学、专业理论主文献研修课等,同时还开设大量的新课程,如,商务外交、中国对外贸易专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实证分析、服务贸易专题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及发展趋势,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重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还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部分基础与专业课程中还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最新教材的引进,很多课程如高级国际经济学等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更好地培养掌握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的国际化通用复合型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国际市场营销
3.国际金融与投资
4.国际商务外交与WTO
三、研究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前沿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专题性研究,包括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产业内贸易模型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等。
国际市场营销
对当代国际营销理论的发展前沿及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策略进行专题性研究、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实证分析。
国际金融与投资
对国际金融理论与投资理论发展的前沿以及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体制改革、金融创新及对外开放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对对跨国经营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产业竞争,结合案例进行专题性研究与实证分析。
国际商务外交与WTO
研究商务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对商务外交的主体、行为、法律体系及一般规则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商务外交与WTO谈判与争端解决进行专题探索。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种涉外经济部门包括公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经济实际业务、经营管理、调研咨询、政策研究、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专门高级人才。特别是博士生阶段掌握本学科领域全面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培养在本学科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的人才。
五、本专业师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科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12人都已获得博士学位,该学科博士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4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包括黄卫平、韩玉军、关权等教授为代表的知名经济学家,并聘请了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六、对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十分重视同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已与欧、美、日、澳、韩等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而且还聘请了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经济学家如斯蒂格利茨、蒙代尔、邹志庄、刘遵义、宋立刚、真野辉彦等为名誉教授,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大学进行教师互访与学生联合培养或交换留学生。
七、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营销理论与实务专题研究
国际金融与投资专题研究
世界经济专题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专题研究
商务外交与WTO
国际商法
国际贸易实证分析
服务贸易专题研究
世界贸易制度与格局
开放经济学前沿
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实践
国际经济关系研究
八、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硕士毕业生20%、博士毕业生15%以上出国继续深造,硕士生25%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没有出国或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也很好,就业去向多数到银行、证券、保险、政府部门、进出口公司、大型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的涉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如高盛、贝恩、汇丰、渣打银行及4大会计师事务所等。许多博士毕业生就业于在京或外地的高校或科研单位。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