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组建于1956年,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已逾50年,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本专业教学与科研成果突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是目前国内哲学领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最多的单位,先后有2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多次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编写全国硕士生、博士生公共课示范教材,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屡屡获奖。
科学技术哲学是横跨文理的交叉学科,现属哲学二级学科,简称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研究领域广泛,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学术视角投向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政策等各领域,研究贯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既重视基础理论又关注实践问题。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思想史。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研究面广,科技哲学各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导师,拥有国内科技哲学资深教授,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8%,有国外访学经历者占75%。博士生导师3位:刘大椿教授、王鸿生教授,刘晓力教授;硕士生导师4位:王伯鲁教授、刘劲杨副教授、刘永谋副教授、林坚编审。
博士点研究方向: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博士生专业课程包括:科学与逻辑方法论、哲学前沿、哲学方法、科技哲学主文献、科技哲学专题研究。还可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他相关课程。
硕士点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系统科学哲学。硕士生专业课程包括:西方哲学专题、逻辑学专题、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系统方法与系统思维、西方哲学方法、中国哲学专题研究等。还可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他相关课程。
培养目标为:博士研究生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能够独立做出创造性的理论成果,特别具有以交叉学科视野研究我国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专业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科学思维和哲学素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工作的能力,着重培养能适应多方面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
本专业与台湾、香港境外高校、美、英、日等有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机制,人大哲学院已建立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日本爱知大学等的联合培养机制,人民大学也提供丰富的联合培养项目,近几年,本专业每年均有研究生赴国外学习深造。
毕业去向:截至2011年上半年,已有来自大陆及港台的86名博士生在本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其中相当部分人已成为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就近五年的情况看,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到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另有部分到国家机关从事管理工作以及到新闻出版单位工作,还有少数毕业生进入经济领域从事研究或经营工作。由于本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文理兼备,所以视野宽广、思维敏捷、适应性强,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十分看好。欢迎不同专业背景、有志于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同学报考,更多信息请访问“人大科哲”专业网站(www.pstruc.org)。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