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按照教育部有关工作要求,我校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招收全国推免权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推免招收的研究生包括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统称“推免生”。
深圳大学是由深圳经济特区主办的一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学校创办于1983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名校援建,当年筹建,当年招生,被誉为“深圳速度”。
建校41年,深圳大学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了近30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95%以上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为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战略,成为内地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快速提升,实现了从本科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的转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人事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学校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当前,深圳大学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追求内涵发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育人质量以及社会贡献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国内和国际排名不断上升,被誉为“内地进步最快的高校”。近年来,深圳大学在公认的四大权威大学排名中,也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和赞誉,我校是:
•全球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大学之一
•全国最具财富创造力的大学之一
•QS世界大学排行榜,全国排名第35名
•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全国排名第21名
•ARWU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国排名第29名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全国排名第26名
•ESI全国排名34名,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
•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数学、微生物学等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
•硕博奖助学金丰厚,表现优异学子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20万元。
2025年我校进一步优化了招生专业布局,发展交叉前沿学科。
(1)新增4个招生学院,10个招生专业,详见下表:
序号 |
招生学院 |
学位类型 |
招生专业 |
1 |
未来技术学院 (新增招生学院) |
学术学位 |
080300 光学工程 |
学术学位 |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学术学位 |
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学术学位 |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2 |
涉外法治研究院(新增招生学院,归属法学院) |
专业学位 |
035102 法律(法学) |
3 |
华大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心 (新增招生学院) |
专业学位 |
085404 计算机技术 |
专业学位 |
085408 光电信息工程 |
||
专业学位 |
085409 生物医学工程 |
||
专业学位 |
086001 生物技术与工程 |
||
专业学位 |
105300 公共卫生 |
||
4 |
集成光电子工程中心 (新增招生学院,归属应用技术学院) |
专业学位 |
085408 光电信息工程 |
5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学术学位 |
082700 核科学与技术(新增招生专业) |
6 |
医学部 |
学术学位 |
100200 临床医学(新增招生专业) |
专业学位 |
105200 口腔医学(新增招生专业) |
||
7 |
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学术学位 |
140500 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增招生专业) |
8 |
经济学院 |
专业学位 |
025800 数字经济(新增招生专业) |
9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专业学位 |
095500 食品与营养(新增招生专业) |
10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专业学位 |
086200 风景园林(新增招生专业) |
11 |
体育学院 |
专业学位 |
045200 体育(新增招生专业) |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非全日制)由心理学院转至教育学部。学科教学(体育)(教育学部,专业学位)、机械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术学位)、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术学位)停止招生。
(3)新设6个跨界招生专业,其中学科交叉育人平台3个:深圳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交叉育人平台、新一代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产教融合育人平台3个:城市空间智能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公共卫生专业与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国际传播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鼓励各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招收直博生,并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直博生学制为5年,相比常规博士和硕博连读能提前1~2年毕业,且能享受5年的博士奖助学金。另外,直博生培养期间,如无法继续完成博士学业,根据我校博士研究生分流机制及“直博生”培养相关规定,可主动提出分流或按规定分流转为硕士研究生培养。
深圳大学现面向全国推免生发出邀请:欢迎全国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推荐免试攻读深圳大学研究生!
一、申请条件
申请人必须已获得所在院校推荐免试资格,占用其本科就读学校的推荐免试指标,推荐手续完备,材料齐全;新生报到前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二、接收专业
深圳大学接收推免生的专业(领域)以及各专业联系方式等请参阅《深圳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全校推免生接收人数不超过当年总招生人数的50%。
三、接收和选拔程序
接收推免生工作将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推免服务系统”(网址:https://yz.chsi.com.cn/tm/)中进行,“推免服务系统”的开放注册起始时间为9月22日,填报志愿开始时间为9月28日,每位考生可同时填报3个志愿,拟申请深圳大学推免生的同学可于系统开放期间登录研招网报名系统进行报名,深圳大学将派专人跟踪服务考生进行推免申报。深圳大学接收待录取结束时间为10月20日。有关深圳大学接收和选拔推免生的具体程序等请考生关注《深圳大学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章程(含直博生)》。
四、“直博生”招生
为适应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博士选拔机制,我校招收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称“直博生”)。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是指从国内已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招生方式。各专业只招收以脱产方式学习的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学制为5年。
招收“直博生”的专业为我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部分一级学科(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学校及各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招生专业将制定“直博生”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细则),并对外公布。
特别注意:申请者还应根据以上接收推免生的程序填报招收直博生专业的志愿。
五、奖助政策
深圳大学依托地区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待遇水平,吸引优质生源,鼓励学生专心学业。例如,学校为推免生及直博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以全日制脱产方式学习的硕士推免生,第一年获得的奖助学金均不少于23000元(直博生参考2024级不少于56000元,2025级博士奖助学金体系待定),表现优异的将不少于12万元,如累计学校现有国家助学金、荔研优学奖学金、社会(企业)奖学金等,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20万元。奖助学金具体情况请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2025级)》。
六、其他事项
1、其他具体信息详见《深圳大学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章程(含直博生)》。
2、深圳大学推免生预报名申请通道
推免生预报名管理系统学生报名网址:http://ehall.szu.edu.cn/yz/ybm
3、为便于各位获得推免资格并且有意推免到深圳大学的优秀学子找到组织,了解学院更多第一手招生资讯,现特此公布深圳大学各招生学院2025年推免生招生联系方式及QQ群、企业微信群。
七、咨询、监督与申诉渠道
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办:0755-26536177
邮箱:szuyz@szu.edu.cn
深圳大学纪检(监察)室:0755-26534925
邮箱:jiwei@szu.edu.cn
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s://yz.szu.edu.cn/
微信公众号: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szuyzb)
各学院(部)联系方式详见下表
2025级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研招群
深圳大学2025研究生招生咨询群 深圳大学2025研究生推免群
联系方式查看原文:https://yz.szu.edu.cn/info/1041/13000.htm
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4年9月11日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