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聚焦制约两类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举措。近年来,江苏始终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先行,发挥统筹协调功能,运用多种调节手段,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质量监控、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改革,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质得到体现,一大批高层次应用人才进入行业、融入社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一、秉持创新理念,强化顶层规划
江苏始终以全局发展和战略突破为出发点,统筹谋划全省学位点布局结构,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充分利用学位授权审核制度,鼓励学校积极增列与国家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位授权点,新增及动态调整的学位授权点中专业学位授权点占大多数。目前,江苏省高校有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5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558个,涵盖专业学位类别52种,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5.9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总数62.4%。
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力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面向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建设中,首次遴选立项风景园林、音乐、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等专业学位;遴选20个应用转型类学科,覆盖生物医药、农业工程、电子信息、化工材料等江苏省重点产业领域,采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建形式,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深度推进校地、校企合作,预计年投入资金1.86亿元,将产教融合落实落地。
2015年10月,江苏被教育部确定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同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即与全省34所高校签订40项《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任务书》,通过对接行业、建设队伍、强化实践等举措,创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机制。
二、构建创新模式,强化多元协同
一是打造实践基地。2009年起认定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至今累计认定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578家,形成了校级培养基地、省研究生工作站、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的“四层级台阶式”基地建设模式,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是注重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区分研究生导师遴选标准,实施分类遴选。高校选派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到行业或企业兼职、挂职。每年举办江苏省研究生导师研修班,重点关注导师实践指导能力。鼓励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2010年起实施产业教授选聘制度,遴选优秀科技企业家担任产业教授。至今已遴选2400多名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引企入教、引企入研。
三是开展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拟出台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办法,支持江苏省工科强校联合重点龙头企业,聚焦国家战略和江苏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产业链的“1650”产业体系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省委、省政府给予了高度支持。
三、落实创新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一是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协助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开展发展规划研究,对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指导与评价。
二是将专业学位论文纳入评优和抽检。2014年起将专业学位论文纳入省优秀硕士论文评选范围,2015年起将专业学位论文列入全省硕士论文抽检评议范围,并单独制定了专业学位论文的评议标准,要求专业学位论文面向现实问题,鼓励应用性和多样性。
三是每年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开展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素调查研究,解决同质化培养问题,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
四是引领实践能力培养。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自2016年起专门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实践创新研究,“十四五”期间共立项6044项,支持经费超5000万元。2017年起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创新论坛等,近三年共举办339场活动,形成了品牌效应和引领效应。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将聚焦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地,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