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接收对象
获得所在学校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的202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独立学院、专接本、对口升学等学生)。
二、申请条件
1、申请人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记录。品行表现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的记录。
2、申请人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且本科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被推荐高校列入推免生名单,且本科所学专业与申请专业相同或相近。
3、申请人英语基础较好,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应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25分及以上);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425分。
4、申请人身体健康状况应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报名程序
1、第一轮预报名时间:2022年9月14日中午12:00前。预面试时间:2022年9月17日-18日。
第二轮预报名时间:2022年9月20日中午12:00前,预面试时间:2022年9月24日-25日。
2、预面试采用网络远程方式,每轮报名结束后邀请加入企业微信,具体安排和要求企业微信另行通知。
3、报名流程
各专业报名系统:
管理科学与工程:http://hfb9fpr9i10f2xde.mikecrm.com/OaEpUTy;
工商管理:http://hfb9fpr9i10f2xde.mikecrm.com/PMHdAFm;
应用经济学:http://hfb9fpr9i10f2xde.mikecrm.com/4fGC7GI;
工业工程与管理(专硕):http://hfb9fpr9i10f2xde.mikecrm.com/XxtrXRw;
会计、金融(专硕):http://hfb9fpr9i10f2xde.mikecrm.com/B9yfINd。
提交电子版材料:
(1)附件1:河北工业大学2023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申请表(附件1)、《河北工业大学2023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附件2)。
(2)本人学生证、身份证原件扫描件。
(3)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原件扫描件。
(4)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的本科阶段成绩单原件扫描件。
(5)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或获奖证书者,提供原件扫描件。
(6)其它反映自身能力和水平的相关材料。
所有材料按照上述顺序扫描一个PDF文件(以“姓名-本科学校-申报学科名称”命名)发送至各专业指定邮箱,命名方式与邮件主题相同。同时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填报志愿。
4、接收推免研究生各专业指定邮箱: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硕):110514844@qq.com;
工商管理(学硕):1321929445@qq.com;
应用经济学(学硕):lt990604@163.com;
工业工程与管理(专硕):2008075@hebut.edu.cn;
会计、金融(专硕):610891589@qq.com。
5、推免生必须确保提供信息材料真实、准确,若发现申请人弄虚作假,将取消拟录取资格。
四、奖助政策
1、全日制非定向推免硕士生可按学校有关规定享受或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
2、我校录取的推免硕士生,在申请硕博连读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3、直博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助政策按学校有关文件执行。
五、学院、专业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始于1980成立的企业管理教研室,1984年成立工业管理工程系,1995年更名为工商管理系,1998年成立管理学院,2012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学院始终秉承“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和“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以及结构完整、实力雄厚、独具特色,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4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40人,117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在校研究生1900余人。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MBA、EMBA、MPAcc、MF和MEM 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成果丰硕,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00余篇,科研奖励30余项。学院拥有1个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省(市)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区域经济学),1个天津市高等学校特色学科群(京津冀大数据和管理决策)。学院建有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河北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和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两个中心均为天津市智库联盟成员、CTTI来源智库。
经济管理学院2023年接收推免研究生的各专业简介如下: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运用系统科学思维引领管理活动及指导管理行为、注重运用数学语言与科学范式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决策、优化和调控,并主要通过设计和构建“工程”、“类工程”等人造系统作为解决管理问题方案的学科。以数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方法为支撑,着重解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与经济领域的复杂管理问题。本学科结合地方经济和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本、硕、博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其它研究中心为支撑平台,形成了“决策理论与系统建模优化、制造与服务运营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决策”四个优势学科方向。已在智慧物流与可持续发展、平台经济的运营管理与决策、数智健康系统的人机交互与诊疗决策支持、雄安新区的经济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等研究内容上形成了研究特色和优势。
【工商管理】:本专业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研究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财务和技术关键资源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专业注重学科优势群建设,以本、硕、博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平台,基于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会计学三个二级学科,形成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公司治理与财务运营、战略管理与企业成长、创新管理与生态系统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以学院设立的各研究中心为纽带,推动各个方向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形成了结构完整、实力雄厚、能够覆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智力支持。
【应用经济学】:本专业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社会活动各相关领域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并对其进行经济分析和科学评价的学科,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我校应用经济学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学校“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依托学校地缘优势与“双一流”建设契机,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等核心发展理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科学研究新规律、社会服务新途径,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学科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向:(1)区域经济学:本研究方向涵盖区位理论、区域增长与发展、区域空间分析、区域规划与管理等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城市群空间演化、区域绿色转型等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金融学:本研究方向依托“金融工程与创新研究中心”,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将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开展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投融资决策、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理论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3)产业经济学:本研究方向涵盖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产业协同发展方式、产业创新演化机制、产业转型和升级模式等研究问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绿色生态等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以产业演化大数据驱动机制为核心的产业经济基础理论和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都是本研究方向关注的重点领域。
【会计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旨在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
【金融硕士】:金融硕士(MF)秉承我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坚持“工金融合”,重点面向证券、基金、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金融部门的金融管理与投资分析工作岗位,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与现代金融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投融资管理、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交易与风险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进取精神和较强量化分析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
欢迎优秀推免生加入经管学院,期待2023年最美好的遇见!
咨询电话:022-60435165(成老师)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