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总的来说,中医综合各科目历年考试大纲几乎没有变化,也体现了我们中医的传承性。但今年《中医基础理论》有部分新增,《中医诊断学》没有实质性变化,但不影响同学们的复习,重点仍集中在一些常考内容,基本上有规可循可循。
那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具体应该怎么学习,哪些在考纲范围内,哪些是重点。下面,是我们中公教育老师作出了一个专业的解释和学习方法和规划设计。
一、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中医综合中同学们最早接触的一门课,内容较其他科目少,但并非不重要。它是中医所有课程的一个基础,尤其是与《中医诊断学》关系最为密切,比如藏象与中诊的脏腑辨证,气血津液与中诊的气血津液辨证,外感六淫与中诊的六淫辨证,等等,都是为后面的课程做好基础,今年还新增了五行胜复、六腑、奇恒之腑、神等部分。所以学好中基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接触中基最早,往往很多同学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中基最简单,实则并不是。尤其是多选题,中基是最容易丢分的,难度还是有的。不像中药记住了功效就基本可以拿到至少80%的分数,方剂记住了组成和功用就可以拿到80%的分数。中基的难点在于很多同学不能学到精,也就是并没有理解深层次的知识,所以做题单选识记性的题正确率还可以,但是到了多选题,往往丢分最多。中基同中诊、诊、中药、方剂学一样,在中医综合考试中占分39分。
中医基础理论的出题特点,往往结合《皇帝内经》里的原文进行考查,考点比较细,而这些原文在教材里是找不到的。所以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与自己总结历年考研试题中的内经原文,或者是采用中公教育的讲义,里面含有所有常考的原文。中医基础理论考纲包括九章的内容,但是第六章体质从未出过考题,以及第一章绪论、第七章的发病原理很少有考题。考题多集中在藏象、病机、阴阳五行学说、病因与发病、气血津液及防治原则章节中。
学习方法,识记+深入理解+反复。对于一些知识必须要背会,比如脏腑的生理功能、经络内容、外感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以及气血津液部分内容等;而阴阳、五行、病机、防治原则及一些重要的经典原文需要做到深入理解,确保多选题的正确率。
二、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和桥梁学科,与中基、方剂学、内科学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内科,对于内科考题中的辨证方法就是中诊里的重要学习内容。在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入学考试中总共考查俩大部分的内容,一是诊法,二是辨证。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辨证是考查的重点。其中前四种辨证方法尤其是脏腑辨证是重中之重。整体来说,中医诊断学历年考纲变化不大,但考纲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多,根据历年考研试题,可以看出有些知识点即便在考纲范围内但从未出过考题,比如问诊中问男子情况,及按诊的部分内容等等。下面是近4年考研试题《中医诊断学》各章节考题数目分布:
绪论 | 望诊 | 舌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 八纲辨证 | 病因辨证 | 气血津液辩证 | 脏腑辨证 | 六经辨证 | |
2021 | 4 | 2 | 4 | 3 | 2 | 1 | 1 | 5 | 1 | ||
2020 | 6 | 1 | 3 | 3 | 1 | 2 | 5 | 2 | |||
2019 | 1 | 2 | 1 | 3 | 1 | 2 | 1 | 2 | 8 | 1 | |
2018 | 7 | 1 | 2 | 2 | 2 | 1 | 1 | 6 | 1 | ||
2017 | 5 | 1 | 4 | 2 | 1 | 1 | 2 | 6 | 1 |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比较杂,尤其是四诊的内容,考题往往考主证和主病以及临床意义,比如但头汗出见于哪些病证,燥咳嗽由什么导致等等。出题的知识点也是非常的细,记忆比较困难。所以对于四诊的学习要善于利用表格或者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做到一个纲领性记忆和细小知识点的对比记忆的结合。比如咳嗽来说,整理成如下的表格,一目了然地区分记忆。
特点
|
临床意义
|
咳声重浊沉闷 | 多属实证,是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 |
咳声重浊,痰白清稀 |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
咳声轻清低微 | 久病耗肺气,失于宣降 |
咳嗽声高响亮,痰稠色黄,不易咯出 | 多属热证,因热邪犯肺,灼伤肺津 |
咳嗽痰多,易于咯出 | 痰浊阻肺 |
咳声清脆 | 燥热 |
而对于辨证部分的内容,往往考查各个证的临床表现和原因,比如肝血虚的临床表现包括哪些,亡阳证的病因有哪些等等。所以对于辨证知识的学习,要多与中基的知识结合,进行深入理解。同时要善于总结,区分类似证的临床表现。比如肝血虚与肝阴虚临床表现的区别。相同点都会导致视物模糊、头晕的症状。肝血虚没有热象,常有月经问题、肢体麻木等表现;而肝阴虚有明显的潮热、颧红、目干涩等虚热症状,已经手足蠕动的表现。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