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本报评论员 廖水南
今后,在高校科技评价及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过分依赖论文、项目专利等指标的情况或将得到改变。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将实施分类评价,不搞一刀切。
据《瞭望东方周刊》此前报道,2000年至2009年我国发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的论文中,有24.2%的论文是“零被引”。但这9年间,SCI收录中国论文的数量增加了5万倍,占世界份额的10.4%。而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这无疑是一组令人尴尬与失落的数据:一边是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另一边是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究其根本,在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论文数量已日益成为人才评价的最重要指标。申请课题、引进人才、评职称、报奖项,样样离不开论文考核,以至于“学历再高能力再强,没有论文一票否决”。
更重要的,只关注论文发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的论文崇拜,不仅置论文于尴尬境地,让“垃圾论文”满天飞,许多科研工作者迷失在“论文饥渴”中,更扭曲了正常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阻碍了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学术造假屡禁不止。2010年年初《自然》杂志对中国的科研造假现象进行了评述,称在调查涉及的中国6家顶级研究机构的6000多名科研人员中,大约三分之一承认有过剽窃、造假行为;而与此同时,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九次空缺。“论文崇拜”可谓诟病久矣。
由此,《意见》明确提出终结“论文崇拜”的科研评价改革,既是现实所需,也是社会共识,值得期待。尽管,在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但这并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学者学术能力的决定因素,甚至是全部。尤其是,随着论文的形式化和产业化,越来越多的学术论文的实际科研含量早已大打折扣。据武汉大学[微博]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披露,买卖论文在我国已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产值已高达1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就连“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博士也曾在访华时表示,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的。评估人、包括评估一个机构或期刊,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来评估。人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换句话说,摒弃当前畸形的惟论文是举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就是要注重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引导和激励学者潜心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不过,让学术回归本位,还要认识到,要彻底纠偏学术指标化、目标化,还在于科研去行政化。在这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做出相关决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终将实现。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