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为了使全国各高校医学优秀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国医科大学,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同时选拔优秀大学生来中国医科大学深造,我校拟通过网络远程的形式举办2021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
一、学校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0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其中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位。
学校现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普通本科专业22个,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
学校在职教职工9103人。全校教授级900人,副教授级143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84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0人。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0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有434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113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8个CMB项目。
二、学院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学科拥有逾百年的悠久历史,其前身是1911年创建的南满医学堂。2000年5月,成立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学院设有法医病理学教研室、法医物证学教研室、法医临床学教研室、法医毒物分析教研室、法医人类学教研室、刑事科学技术与法医法学教研室和化学教研室,以及党政办公室、人才培养与学科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法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6人,含返聘教师4人。其中,教师54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辅导员1人,教辅人员5人。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硕士学位11人,近半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万人层次”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1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沈阳市高层次领军、拔尖、高级人才等20余人。
长期以来,中国医科大学不断加强法医学学科建设,重视实用型法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了教学、科研和法医学鉴定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法医学专业被评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辽宁省普通高校示范专业”、“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和“辽宁省法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迄今为止,已培养法医学专业本科生1534人、硕士研究生282人、博士研究生95人,培训在职法医学人才774名。近10年来,学校和学院先后投入3700余万元,建立了国内法医学领域中领先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法医学多媒体解剖室、法医病理形态学多媒体互动实验室、法医电生理检验室、DNA分析实验室、死后生化学检验室、毒物分析检验室、细胞培养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IVC实验动物室等一批集教学、科研和司法鉴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实验室。学院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辽宁省及校级各类教学课题15项,获得多项部省级教学成果奖。“十三五期间”编写法医学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著作28部。其中我院教师担任主编5人次,副主编8人次,编者31人次。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法医病理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法医病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法医物证学、法医病理学)、省级一流课程2门(法医毒理学、法医病理心脏解剖术虚拟现实训练考评软件系统)、《法医学》国际线上课程1门。近五年,承担各级别科研课题5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5项、科技部课题4项),部省级课题23项,获得科研经费1171.5万元,在国际及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88篇,其中SCI论文162篇。同时,法医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依托设立了“中国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面向社会提供法医司法鉴定服务。
法医学院在几代法医人的传承与耕耘下,始终秉承“建设品牌专业、争创一流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
三、活动时间及形式
1. 活动时间:8月3至8月20日,以微信群通知为准。
2. 活动形式:腾讯会议(主机位)+钉钉(双机位)
四、申请资格
(一)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高等学校202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
(二)报名考生所在学校需具备推免资格,985院校、211院校、原部属医学院校等院校的学生优先;
(三)学习成绩优秀,本科阶段总成绩排名在同年级本专业前50%之内,在校期间必修课程无不及格及重修,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425分及以上)或雅思英语成绩总分达到6.0或托福成绩≥90分,且达到所在高校推荐免试生要求;
(四)品行表现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
(五)有志于从事医学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较好科研潜质,在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优先考虑;
(六)在校期间参加过校外科研活动小组,有论文发表者优先考虑;
(七)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的体检要求。
(八)专业限制条件请参考《中国医科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五、选拔考核
我校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夏令营营员进行面试考核,考核方案参照《中国医科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方案》,考核优秀者取得我校2021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优秀营员称号,享受以下政策:
1. 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资格并报考我校的优秀营员(报考志愿与夏令营志愿一致),免复试直接拟录取(接收专业目录参考附件1 《法医学院2021年夏令营营员招生计划》,最终录取将以中国医科大学公布的2022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计划为准);
2.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优秀营员(报考志愿与夏令营志愿一致),考试成绩达到复试基本分数线(含总分、单科分数)标准,同等条件下优先进复试;通过复试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注:同等条件下是指总分及单科分数均相同)
3.入学后享受的相关奖助政策
在学期间可参评学业奖学金、日本第一三共奖学金、国家奖助学金等。
六、申请材料
(一)中国医科大学2021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1份;
(二)个人陈述1份;
(三)本科阶段成绩单(由教务部门或院系盖章)1 份;
(四)成绩排名或综合测评排名证明材料(由教务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盖章)1份;
(五)英语六级成绩单及其他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六)各项获奖证书复印件或其他获奖材料(如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其他原创性工作成果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七、申请方式和程序
(一)请请在8月6日17:00前加入“CMU法医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微信群,微信群二维码详见附件。
(二)材料提交:报名人员将申请材料按照以上顺序扫描并整合成PDF文件,文件名为“2021年夏令营报名-姓名-在读院校”,并于8月6日17:00前将电子版报名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微信群内会具体通知邮箱地址,纸质版材料拟录取后补交);
(三)学院将在收到申请材料后进行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
(四)原则上分专业接收优秀营员数不超过2021年该专业录取硕士研究生人数的50%。
八、活动的内容、日程安排和要求
(一)活动内容、日程安排:夏令营期间将安排营员聆听线上学术报告、线上学科介绍、线上与导师交流等主题活动,同时安排营员的考核选拔工作。最终以微信群通知为准。
(二)活动要求:
1. 报到后需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
2. 被提前拟录取为中国医科大学推免生的,请根据要求进行材料提交,一旦确定被我方正式拟录取为推免生,不能随意放弃。
附件及二维码详见https://forensic.cmu.edu.cn/info/2080/2234.htm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