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重庆理工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学校简介
重庆理工大学是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共有花溪、两江、杨家坪等3个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591亩,校舍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和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是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拥有重庆市高等学校“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项目2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示范性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近3万人,累计为社会输送10余万人才。学校曾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等荣誉。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有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重庆市海智工作站等4个省部级人才平台。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重庆英才、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聚集计划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267人次。拥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市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4个、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2个。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集体”“全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学校始终注重提升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建有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43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是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主导建设了我市首批五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之一的“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重庆清研理工创业谷等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24个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庆数控机床研究院等3个项目入驻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近年来,学校累计承担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0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000余篇,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ESI高被引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出版教材、著作400余部;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5项、公开专利10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155项。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协同办学。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平台共建、学生访学与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学校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与中芬应用科技大学校长联盟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学校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务实推进川渝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江苏、浙江、河北、重庆所辖多个市(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兵器装备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国通用、长安、华为、中兴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 八十余载风雨,八十余载辉煌。经过历代“重理工人”续力拼搏,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被誉为“重庆近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瞩目的高校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访谈录》一书中评价学校“抓住了强项、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
近年来,学校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重庆发展需求,以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为牵引,集中力量和优势资源着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成果、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而提升我校研究生培养能力。学校以大数据智能化为龙头,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产业升级发展战略,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和智能会计为突破点,提升改造原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构建人工智能+学科群,培养交叉复合型研究生;积极实施产教融合,成为首批重庆市唯一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单位,进而推进重庆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科教融合,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围绕市级和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案例库、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导师团队等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以协同创新发展为依托,积极构建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血缘型合作关系,资源共享,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以军民融合为抓手,深化与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建设中国兵器科技研究院西南分院,培养军民两用高端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推动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国内外影响力跃上新台阶,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放眼未来,玉汝于成。赓续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作词的校歌中“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殷切期翼,学校积淀形成了“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大学精神。目前,“重理工人”正秉承“明德笃行,自强日新”的校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将学校全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西部一流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附件: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