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传的学生已经在家睡大觉了,可我们还没有期末考试!”一条全国38所高校寒假天数排行榜的微博在网上流传,不少假期数垫底的学校学生,纷纷跟帖吐槽,抱怨自己的学校寒假太短。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寒假,人大的学生有27天的假期,而中国传媒大学则有43天,相差16天。对此,网友们也按照学校寒假长短,将之戏分为“学霸学校”、“普通学校”、“文艺学校” 。
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称,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放假长还是短都由高校自己决定。
事件
寒假最长最短相差21天 学生纷纷吐槽
寒假临近,微博上流传着一组北京主要高校寒假安排时间表——中国传媒大学以43天长假雄踞榜首,而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则共同以27天假期垫底。不久,一组全国38所高校的时间表也被整理出来。从全国来看,寒假时间最长的吉林大学比人民大学多出了21天的假期。不仅寒假时间长短不同,早晚也不同。在北京地区高校寒假排行榜中,放假最早的是中国传媒大学,1月11日开始寒假,最晚的则是北京师范大学,1月25日才开始放假,不少北师大的学生都以“放假即过年”来形容自己学校的假期。
出于调侃,网友们还将寒假时长不同的学校分为三类,放假40天以上的是“文艺学校”,30天左右的是“普通学校”,寒假只有二十几天的则是“学霸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作为网传放假最短的学校,携手当了一回“学霸”。对于榜单上列出的放假时长,有人欢喜有人愁。假期时间长的高校学生说自己“华丽丽的傲骄飘过”,假期少的学生则表示“暑假迟早要还回来的”。
调查
排行榜天数源于校历 但个别学校有出入
记者查询发现,网上所公布的北京部分高校寒假时长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高校公开的校历,多数符合高校实际假期安排时间,也有部分数据略有出入。例如林业大学的实际放假时间是1月13日到2月16日,共34天,而不是榜单中所写的1月20日到2月24日,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的实际放假时间比榜单中所写的1月20日还要再早两天。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则说,校历只是制定的一个预计安排,目前尚未接到校方有关2014年寒假安排的通知,放假时间的制定与教学安排相对应。
寒假天数与每学分学时成反比
北方假期长南方假期短
一位在某财经类院校教务部门任职多年的老师分析说,现在高校大都采用学分制,1个学分对应16到18个课时不等,以一节每周一次的1学分课程为例,对应17个课时意味着要上17周的课,如果对应的是18个课时,那学生就要多上一周的课。也就是说,1学分所对应的课时越多,学生上课的时间就会越长,放假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记者查询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生课程设置发现,北大1学分多对应17个课时,人大则多对应18个课时,放假安排上人大的确比北大少放一周。
另外,从全国范围看,寒假的天数与南北方也有一定关系。记者咨询了教育部高教司,工作人员解释说,考虑到春运期间的交通问题,高校会有错时放假的安排,尽量不都集中在同一天。另外,高校的地理位置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北方学校比南方学校会早一些,夏季则可能相反。
官方说法
安排放假高校有自主权
高校放假时间长短有统一规定吗?教育部高教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制定校历、安排放假时间属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工作人员解释说,高校假期时间长短的安排是因学校而异,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放假长还是短都由高校自己决定。而且寒假长的学校往往暑假会比较短,例如根据校历,寒假有34天的北京大学今年6月23日开始放暑假,而中国传媒大学7月底才正式放暑假。
记者了解到,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规定,所以很多省市为了遏制一些高校故意延长假期、压缩课时,也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山东省就有《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高等学校假期管理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全学年教学总周数不得少于40周。每学年寒假、暑假放假总天数不得超过85天,并不得以实习的名义变相放假”。
沿革
废除统一放寒假 始于1958年
中国的寒暑假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一起出现,能查到的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微博 招生办)章程》,当时的寒暑假是依据阴历放的。民国成立之后,改用公历纪元,民国二十年六月,教育部的《修正学校学年学期及休假日规程》中对寒暑假规定了统一日期,其中寒假定于1月18日至31日,但让学生纠结的问题是每年春节的日期不一定都在规定寒假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各省、市、自治区有权依照当地的情况规定本地区的学历(这里的‘学历’是校历的意思),报告中央教育部,废除全国统一的学历”。有学者认为,正是从这次放权后,国家层面不再发布关于学期和寒暑假的统一标准,并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约定俗成的放假制度。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