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21年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经济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公布,内容如下:
初试考试大纲:
专业代码:1204
专业名称:公共管理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公共经济学
第一部分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公共管理专业十五门基础课程之一。公共部门经济学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职能与作用的科学。公共经济学专门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也研究非公共部门经济主体的公共经济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公共部门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的重要经济主体,它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例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公共部门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能够运用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对现实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2.具备对公共经济学前沿学术的追踪能力与研读能力。
3.具备一定的基于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前沿学术知识展开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表明科目考察要点:
参考书目一《公共经济学》 (第1版) 张思锋 主编
一、 福利经济学原理
1. 公共部门经济职能的决定因素
2.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及实现条件
3.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联系与区别
4. 资源配置方式及市场失灵的原因
二、外部性理论
1. 外部效应的表现形式
2. 外部效应是如何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
3.纠正外部性的机制及缺陷
三、政府干预理论
1.政府干预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2.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决定原理
3.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的内涵
4. 财政政策的实施机制
5.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功能及意义
6.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
7.政府干预理论的应用
四、公共产品理论
1. 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
2. 公共产品的分类
3.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以及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型
五、公共财政理论
1.拉弗曲线理论
2. 公共支出的含义及分类
3. 公共支出各支出项目的性质
4. 瓦格纳法则”、“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非均衡增长模型”等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5. 税收功能
6.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形式及规律
7. 税收对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私人储蓄、私人投资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效应
8. 公共预算的一般原则
9. 公共预算的机会成本分析,公共预算的成本效益分析
六、公共选择理论
1. 各种投票规则优缺点
2. 阿罗不可能定理
3. 公共选择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其特点
4. 公共选择、单峰偏好、多峰偏好、利益集团的含义
5. 投票悖论与中位选民定理
6. 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7.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七、公共规制理论
1.公共规制的概念
2.公共规制的种类
3.不同公共规制类型的优缺点
八、新制度经济学原理
1.“交易费用”原理
2.产权理论
3. 契约理论
4.制度变迁理论
5.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了解基本概念——较低要求;理解、熟悉教育原理——一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较高要求。
本课程考核目标旨在考核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包括帕累托最优、外部性、市场失灵等核心概念及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基础理论的理解与熟悉程度(一般要求);初步具备能够运用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形成逻辑分析框架展开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较高要求)。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专业的基本要求来确定的,一般应使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优秀学生在规定的三个小时内答完全部考题,略有一些时间进行思考与检查。
(2)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知识”占15%,“理解(熟悉、能、会)”占40%,“掌握(应用)”占45%。
(4)试题主要题型有概念解释、简答、论述、资料分析等题型。其中资料分析可以从文献资料和现实案例中选择。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