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培养适合自己的方法和习惯
阅读理解是考研英语中的重点,因其占据的分值最大,也是相对很难的一项。在考研英语复习中要以阅读理解为龙头带动其他各项。阅读理解其实在整个考试试卷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何以见得呢?
首先,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来理解词汇的词义,这实际上带动了完形填空的复习。
其次,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注意分析段落结构和语篇结构,这大大有助于选择搭配题的复习。
第三,做阅读理解时把文章中的长难句拿出来分析其语法结构再把它们译成汉语,这就等于复习英译汉。
最后,做阅读理解时把文章中常用的句型和成语抄录下来背记、造句。这肯定有助于短文写作的复习准备。
可见,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可以做到一举多得,大大提高整体的复习效率。
阅读能力其实可以归结为包括五方面的能力,分别为:大纲词汇、长难句、逻辑思维能力、篇章分析能力和题型分析能力。就基础阶段而言,前三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备考初级阶段,把前三项能力真正把握好了,否则会非常影响之后的强化与冲刺阶段的备考。那么我们该养成怎样的阅读习惯?
1.精细阅读
一定要培养自己精细阅读的习惯。要想把阅读搞好,一是要理解、二是要速度。英语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其中阅读部分由4篇阅读文章组成。时间是足够的,但很多人会觉得时间上紧张。建议大家应该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从现在开始,让自己沉浸在英语阅读的氛围里,计划好每一周时间阅读的量和速度。怎样来进行阅读的练习呢?考生需要做得1周做一套题:周一用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4篇文章。
2.限时完成
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做,培养自己在有限时间里精细阅读的习惯。周二至周五精读每篇文章,每天一篇。周六把这套题的阅读部分再整体阅读一遍,周日把最近几周做的题系统复习一遍。基础较差的同学须在6月底之前将阅读材料做一遍,然后再制定出一个详细复习这套阅读材料的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每周做一套题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泛读量,一直坚持到考试之前。
3.泛听和泛读
要有效地配合大量泛听和泛读。光有精读是不够的,提高你的英语水平还要通过大量的泛听和泛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还有精力的情况下可以锁定《经济学人》、《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英美报刊,好是最近几年的社会科学方面和经济类的文章。考研阅读文章通常是400左右单词量,因此阅读报刊时锁定600左右单词量的文章就可以了。每次找一篇,把文章的语言难点弄明白就可以了。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词汇笔记本,将阅读过程中的常用短语、词汇、长难句等,按照不同阅读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不断复习是学英语重要的方式。
二、考研英语阅读一般分为三大类,共有九大题型
(1)第一类包括细节题、词汇题、句子理解题和指代题,这类题型主要考察文章的细节
(2)第二类包括判断题和推理题,这类题归结到文章的段落,句子与句子的关系
(3)第三类包括例证题、主旨题和态度题,这是考察文章宏观和整体内容。
三、对于考研英语阅读基础阶段的复习建议
(1)要以试题为纲,前期一定要用精读的、剖析的角度来复习试题中的阅读文章。怎么算是精读呢?有三个标准:一是把文章中涉及到的每个单词用本子抄下来,翻译二是挑选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句子亲自翻译和透彻分析,背诵句子三是把文章后面每一道题都要进行回炉,进行透彻分析,把每一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分析清楚。如果我们把用在阅读上的精力算为100%的话,那么用在精读应该为70%的精力,做题反而是次要的。
(2)同时我们也要进行一些泛读。那么何为泛读呢?选取好的素材,像国外报刊杂志,比如Economist(经济学人)、Newsweek(新闻周刊)、Time(时代周刊)等,因为历年试题阅读文章绝大部分取材于此。还有新概念也是一套不错的英语泛读材料。
四、该怎么做阅读理解,一般分为四步
(1)扫描题干、划出关键词。拿到阅读的第一步先看题干,这样可以建立目标感,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脉络有个大致了解。
(2)通读全文、抓住中心。通读时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文章首段二是其余各段的转折和首尾句。另外通读时要思考三个问题: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文章有无提到重要概念、作者大致态度。
(3)仔细审题,返回原文:关键词定位法,由题干出发,寻找关键信息。
(4)重叠选项,得出答案:遇到难的文章可采用看一题读一段的解题方式。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一点,不管什么技巧与方法,好能自己去总结一下,别人说的如果只是看看不去实践一下,那么终究是别人的,与自身无关,对己无益。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