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校所、校企合作”。
2008年两家招生单位招收30名计划生,到2013年,已有15家联合单位招收194名硕士计划生。研究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能给学生带来哪些新发展呢?记者采访了首家获得硕士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计划的试点单位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简称电子六所)和校所联合培养项目最多的中国科学院大学。
“源”远“流”长
“联合培养最早是针对在职研究生。”电子六所研究生招生办主管郭阳春老师告诉记者。所里培养的硕士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型硕士(即工程硕士),一种是学术型硕士(即工学硕士)。工程硕士作为专业硕士,最早有一批人为了提高能力被送到高校培养。同时,所里也有自己培养的工学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但专家多学生少,难以形成科研需求对人才需要相应的招生规模。教育部校所联合培养的文件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科研需求专业人才的缺口和紧迫性,同时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先例,2007年,电子六所得到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开始实现工学学术硕士的联合培养,成为第一家校所联合培养工学硕士的试点。“第一年教育部下达了10个指标,第二年下达了20个指标。”电子六所研究生部主任蒋国印说这是教育改革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发展结果。
“除了扩大招生,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科教结合,促进双方进行高起点、宽领域、多方位的科学技术研究合作与学科发展实践,这是校所联合培养的意义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招办副主任冉盈志说。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联合培养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以专项计划形式下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有关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计划总规模中单列,专门用于联合培养试点工作。2013年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下达博士招生数为300名,通过相关高校下达招生计划为172名,参与联合培养博士的研究所有32个,普通高校有24所。
2013年还有一批高等学校与工程院所联合培养的600多名博士专硕招生计划,“可以看出这是教育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推进改革的试点项目,这必将成为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发挥示范作用的有益探索。”蒋国印告诉记者。
在协作中共赢
“高校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力量也更丰富更强大。”郭阳春老师告诉记者,校所合作,不仅有利于联合培养硕士生,而且也有利于所里的研究生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课,以自己的专业为主。”同时,即使是学术硕士,也采用“双导师制”,高校的导师主管教学,所里的老师主管科研。“这充分体现在教学的正规化程度高,学术氛围浓厚,科研项目来源广,工程技术实战性强等多结合点,也正是校所联合陪养人才的明显体现。”蒋国印告诉记者。
冉盈志介绍,以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为例,在选课方面,既突出系统性,体现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又强调交叉性,整合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师资方面,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方遴选出若干名学术造诣深厚的学术骨干组成培养导师组,作为招生、培养的责任主体。一方确定其中一人为第一主管导师,另一方确定一人为第二主管导师,其中第一主管导师对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负主要责任,其他导师协助主管导师负有指导责任。
学生受益匪浅
和高校培养研究生不同的是,院所联合培养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高校重点抓学生的专业课,而科研院所着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郭阳春举例说,例如一个学自控专业的研究生,在选课时要主修自控,但也要辅修计算机、通信等课程。“因为我们做的项目很清晰,学生在学习时就更有目的性。”蒋国印告诉记者。校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接触到的都是研究院所的“863”、“973”、“十二五”规划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每年学生面试通过后,我们不等暑假开学就让学生过来跟着导师做项目,通过动手去做,发现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在开学时就可以选哪些课程,起到了‘实践—学习—再实践’的科学性发展原则。”蒋国印说。更高的起点也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六所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在毕业前在核心期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这些也都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发展。”谈到职业发展,郭阳春告诉记者,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优秀人才培养战略的良好方式,利于学生毕业后在研究所及相关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人尽其才,促使他们将理论结合实践发挥到实处。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