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考研数学的复习过程是一根长线,强化阶段很多同学会落入题海战术中,大家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做些难度稍大的题,会有助于大家在考试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难题不会慌。但这并不是让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只钻研难题,而对于容易、中等难度的题不屑一顾,这样只会导致考研失败,我们做题时要难度要适当,题量要适当。
所以,在此提醒2014年的考生们不要进入做题的误区,要难度适当地练习,不要死扣难题,毕竟考研考察的是基础知识,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水平。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这个阶段付出巨大的努力,通过这个阶段洗礼,无论是你对三基的掌握程度,还是解题能力都会有质的提高。这个阶段是大家考研数学复习备考路上第一次质的飞跃。
在此,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
对于概念、公式、定理、推论的理解要透彻、扎实。数学最需要强调的是基础,但很多同学不重视基础的学习,反而只是忙着做题,想通过题海战术取得考研数学高分。这就像是不会走路的孩子总想着直接跑步一样,即便是投入再大的精力,当然也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
数学试卷80%的题目都是基础题目,真正需要冥思苦想的偏题、难题只是少数。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做题时,先不谈解题方法,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否都清楚的了解?要用到的公式、定理是否提笔就能写出来?如果做不到,那我们怎么能进入下一步寻找解题方法并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呢?事实上,大部分同学经常是在遇到题目中涉及到知识点时去翻书查找,请考生明确这样一个事实--考场上没有课本。所以,要想游刃有余的拿稳那80%的基础分,我提醒2014年的考生一定要先把基础弄的扎扎实实的,进而再进行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的训练。
二、勤动脑、多动手
很多同学学习数学时就喜欢看例题,看别人做好的题目,看别人分析、总结好的解题方法、步骤。只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只是一味的被动的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永远也变不成自己的东西。第一遍复习时必须自己做一些题。做题时,先不看答案,完全通过自己的能力做,不管到什么程度,起码要先自己思考,只有启动自己的大脑,才会使知识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也才会具有独立的解题能力。还有在做题时不要太轻易的选择放弃,不要想一会儿没有思路就去看答案,要勇于挑战自己,不要轻易投降,一定要仔细开动脑筋想过之后,实在不行再求助于外力。
很多人认为写步骤很浪费时间,长期依靠眼睛看,不写步骤,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自己的眼高手低,遇到题目不能够细心对待。而且很可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再简单的大题,也不能拿到全分。
三、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
很多同学做题时对过答案或是纠正过错误就结束了,一道题的价值也就到此为止了。建议大家在纠正完错误之后,再把这道试题从头看一遍,总结一下自己都在哪些方面出错了,原因是什么,这道题中有没有出现自己不知道的新的方法、思路,新推导出的定理、公式等,并把这些有用的知识全都写到自己的笔记本上,以便随时查看和重点记忆。如果是大题,要仔细想一想解题方法都涉及到哪些科目和章节了,这些知识点之间有哪些联系等,从而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达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做过的题目实现其最大的价值,也才算是你真正做懂了一道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做了,那么做过的题在以后的复习中如果没有时间了,就不用再拿出来重新看了,因为你已经把要掌握的精华总结好了,只需看你的笔记本就行了。
四、保证做题量
可以说,题海战术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很有道理和必要的。数学考试就是解题,所以理论再好也要应用于实践,要运用自如。因此,在打好基本功以后,就要开始不断的做题了。
首先,题目的选择。题目要广泛一些,各个名师的模拟题、复习题等都涉及一些。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出题思路是一定的,重点偏向及难易程度也差不多,做不同人编的题,有助于题型的广泛摄取和把握,只有题型见得多了,思路才能拓展开,而且各种难度的题目也都尝试过了,见到考试卷时才不会有太多措手不及的感觉,这就是"普及性"。
其次,做题的数量。要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大量练习,但不必太多,尤其是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主要精力应放在政治和专业课上面,这时也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数学题了。但也一定不要就把数学"放鸽子"了,因为数学题不做就会手生,找不到感觉,所以建议同学们要给自己安排好一个做题计划,比如说两天一套题或三天一套题,根据自己其它科目的复习情况以及数学的复习情况来定。
后期留一两套题在考前作为热身训练,不过不用在意那时做题打出的成绩,因为就要上考场了,好坏都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关键是用它来找找做题的感觉。
最后希望大家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勤动手、多练习、多思考!只要能坚持下来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