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近日,一篇《武汉大学硕士生为找工作“隐证”降级冒充本科生应聘》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争论,以“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为主题的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对于“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结论,有媒体援引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从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到2009年,硕士生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如本科生。”
硕士生和本科生就业率的比较数据,引发全社会对硕士生就业困境的关注,更成为不少人肆意批判研究生教育的有力佐证。而事实上,尽管研究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目前尚不能证明国内研究生的就业不如本科生,研究生在就业方面依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我们不应用就业率这样一个单一的指标来简单、粗暴地否定我国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研究生教育。
首先,就业率这个数据本身的准确性、真实性值得怀疑。
近年来,关于高校就业率造假的消息屡见不鲜,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通过“不就业不发毕业证”的方式,强迫学生签订虚假的就业合同。于是,在高校甚至教育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中,有不少“被就业”的水分。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虽说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但由于本科生占到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绝大多数,就业率与招生挂钩的政策实际上指向的是本科专业。其实早在2004年底,教育部就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表示,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但是,当年这种“将专业设置与就业率挂钩的做法并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高校就业率注水与造假,一些高校从生计出发——招生计划意味着学校的学费收入和相关老师的饭碗——不但编造就业数据,还出现大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经说过。而今,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就业率更为严格的要求下,更是助长了占普通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的本科生就业率造假,反而不那么光鲜的硕士生就业率可能更真实一些。
其次,简单地比较本科生与硕士生的初次就业率意义不大。
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离校时已经确定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时间是在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因此并不代表最终就业率。在欧美发达国家,初次就业率也很低,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关注,因为很多毕业生是在毕业之后找到工作的,相当多的毕业生是毕业后才开始找工作的。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除了报道初次就业率,还报道年底就业率。从近年来公布的数据看,年底就业率一般都会比初次就业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毕业后半年之内找到工作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如果有毕业两、三年后的就业率数据,可以预计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初次就业率不是最终就业率,不应成为评价高校就业状况和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并且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多付出几年时间成本,学历比本科生高,相应地对就业的期望也更高,所以研究生在择业方面比本科生要求高,用于选择符合自己心中理想值的工作的时间也就更长,初次就业率并不能准确反映就业水平。
再次,就业率只能说明数量问题,而不能反映就业质量。
就业率反映的只是数量问题,不能反映就业质量,因此也就不能体现全面的就业水平。。分析就业问题的重点是就业质量,而收入是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之一。北京大学2011年的调查显示,毕业生的起薪具有明显的学历越高起薪越多的特点。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1856元;本科生为2743元;硕士生为4003元;博士生为5118元。而从近期的“2012届广州高校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会”也可以看出,对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需求较多,并且成增长趋势。从企业提供的薪酬水平来看,大专学历工资水平在1700元—2700元之间;本科学历工资水平约在2200元—4800元之间;研究生以上学历工资水平在4000元—6500元之间。此外,研究生的就业特点与本科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就业去向结构上有很大差异,研究生在省会以上城市和事业单位的就业比例很高,这也能从某种程度反映就业质量问题。
最后,我国低端人才需求率远高于高端人才的实际情况客观上造成“研究生就业难”。
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和我国的经济产业需求有很大关系。研究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小,在这些部门就业的流动性差。而从企业需求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对研究生有实际需求的产业仍不算太多,低端产业仍占很大比例,这客观上造成对高学历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这一问题会有所缓解。
研究生就业率走低,固然反映了研究生扩招后,由于门槛降低,加之师资、硬件设施跟不上带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以及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但也应全面、深入、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而不能仅凭就业率这一项指标就武断地“一竿打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陷入“新读书无用论”的谬误之中。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