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持续两天的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7日落下帷幕。180万的报考人数,使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考试迎来史上最多的考生。在研究生质量下降、就业形势每况愈下的背景下,对持续多年的考研热,我们需要一种全方位的冷思考。
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日前公布的调查结果,3899名被调查者中,34%的考生称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位居第一;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占被调查者的29%,而“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只占9%。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考研是为了更好的就业。
在这种动机支配下,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和学习,不可避免地会被动异化为大学生就业的“缓冲带”和“砝码”,与其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育初衷愈行愈远。
事实上,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研究生就学规模的急剧膨胀,使得我国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很难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研究型人才。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2年,短短五年间我国研究生招收规模增长了30%。在很多培养机构,一个导师指导十余位甚至几十位研究生的现象已屡见不鲜,研究生论文质量下降的报道也频现报端。研究生在校期间到底能够学到多少真材实料的科学知识,以及能够提升多少就业竞争力着实令人存疑。
即便是仅从促进就业的角度看,研究生教育也难达目的。相关报告显示,自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开始,硕士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下降,甚至出现了硕士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的现象。在就读研究生阶段,一些学生没有学到更加扎实的知识,反而是提高了“心气”和就业期望值,养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一些学校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也与就业市场出现了较大偏差,结构性就业难题依然存在。
由此看来,在持续多年的考研热潮面前,大学生需要冷静思考自己的考研动机,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冷静思考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全社会则需要冷静思考研究生的就业形势。
我们需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我们也需要在“就业”与“培养研究型人才”之间,审慎地为研究生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我们更需要呼吁全社会用工单位,破除“学历门”、“性别门”、“名校门”等各种招聘门槛,真正做到唯才是用,切实减轻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唯有如此,才能使持续多年的考研热降温,逐步回归理性。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