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06年,王占文来到北京,开始了他长达6年的旁听生涯。自2012年大年初三开始,他又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北京大学东侧门的保安。期间他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但并未因此而放弃北大保安这个特殊职业,原因之一便是这样能够方便他旁听北大的课程。
作为目前各大知名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王占文一样的旁听生还真不在少数。作为非正式在校学生,他们往往被人们称为大学的“边缘人”,而边缘身份往往会使得他们在旁听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
旁听生的五大“拦路虎”
身份问题。没有正式身份,害怕被歧视,担心忧虑是不少旁听生的听课心理;加之现在高校不少课程会采取诸如点到、小组活动之类的课程内容,更是给旁听生们带来了压力。而高校对旁听生的态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曾有传闻北大要禁止旁听生进校,尽管后来证实这只是学生们自己在网上的讨论,但如若这种制度真正实行,无疑会给旁听生们带来极大的限制。另外,虽然一般高校允许旁听,但是一些学校外聘的老师不允许旁听学生听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信息问题。旁听生们无法同正式学生一样享有学校的信息资源,不能及时了解想要旁听学校的课程信息,使得不少学生尽管有旁听之心却不知从何听起。结果造成不少旁听生来到高校之后,碰到什么听什么、听完就走,基本上没有什么计划可言。
座位问题。座位资源是有限的,而听课的人数是变动的。对于热门课程,同样也会受到本校不少学生的追捧。旁听生们往往不住在校内,想要听课则不得不考虑交通能不能赶到,赶到之后有没有座位的问题。
封校问题。不少高校在某些重大的会议或者活动举办期间为保证安全会进行封校。如果没有及时收到封校的信息的话,旁听生们很可能白跑一趟。
住行问题。旁听生有来自附近高校的学生,也有从外地特意跑来知名高校旁听的人。而其中对于后者来说,怎么样解决吃饭、住宿等都是问题。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并不足以阻挡学子们求学的热情。一位名为“星★夜★孤”的网友在“旁听生吧”里说道:“我们不怕歧视、我们不怕没有文凭、我们只求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老师学子支招如何“旁听”
旁听生们的热情固然重要,然而一些高校人士也指出,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技巧、有规划。
明确听课目的,把握选课技巧。人们来旁听的原因千差万别,对此中央民族大学的萨茹拉副教授根据旁听生的不同的类型提出了如下建议:“如果是为了考研,那么就要到你想要考试的学校去旁听与你的专业有关的课程;如果纯粹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获得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一些旁听生的听课可能会比较随意,但是要注意的是大学本科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应该更多考虑能够增长知识的课程。此外,在选择课业的时候,还可以咨询一下高年级的学生或者老师,他们一般能够针对你的情况提出较为中肯的意见。”
多途径获得课程信息。怎样获得课程信息?对外经贸大学的胡哲妮告诉记者:“窍门就是找那所学校的同学,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多弯路可以不用走了。”除此之外,不少的大学都会把上课的课表张贴在教学楼中,旁听生们可通过课表找到上课教室。此外,有些学校的相关课程的信息可以在网上查找到,在听课之前对想要听的课程有所了解才能有备无患。萨老师还提到:“在听课之前,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上学校的相关网站看一下教学大纲,了解一下这个课程的设置,大概哪些适合你听。还是要有备而来,不能够很随意地背个包就进去听了,而且还要做些笔记,才能够使得听课达到最大的效益。”
大胆尝试,不怕出错。怎么样去选择自己所要旁听的课程?这其实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旁听生们要自己大胆地进行尝试,不怕出错。在不断地选择课程、旁听课程的过程中,慢慢地对自己所想要了解的方向建立基本定位,之后再进行选择自然不会太难了。
相互交流,彼此促进。记者通过网上搜索发现有网友在网上创建了旁听生吧,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还设立了旁听生群。通过旁听生吧、旁听生群,来自天南地北的旁听生们能够一起结伴去心中的名校旁听,还可以相互交流旁听的心得。
要做一个合格学生不容易,要做一个合格的旁听生更不容易。有旁听生在文章中提到:“没有学业生涯规划的游学方式,常常连基本的谋生技能都学不到,这是一个可怕的自我边缘化的过程。”要避免自我边缘化,旁听生们就需要做好规划、切实执行,方能真正有所收获。“制定好规划的学生一般是知道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学习的学生。要想自己有长远的发展,还是要过一个比较有规划的学业生涯比较好”,萨老师最后强调道。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