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很多想要报考在职研究生的人开始关注2019年的在职研报考形式,在职研究生=镀金?很多人报考在职研究生是为了获得证书,往往忽略了这些报考优势。
第一:较低的入学门槛
在职研究生的报名条件更加宽松,有几年工作经验大专或本科学历就可以报名,在报考五月同等学力申硕时,采用先入学后考试,修满全部课程学分,符合条件就可以参加申硕考试。
“先入学后考试”这种入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在职人员的入学压力。
第二:较低的学习费用
在职研究生部分时间学习,部分时间工作,这样也不会耽误上班,上班工资正常发放,毕业后还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历证书,学费一般在2-5万之间(也有学费稍贵些的),这也会给自己的经济减轻负担。
而对于统考全日制研究生要放弃两到三年的工作收入,而且在上学期间各种学费,生活费,这样下来,费用更高。
第三:更灵活的学习时间
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一般为周末或假期,有的学校还设有网络班,在职人员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上课。
而统考全日制研究生必须按照课程表进行定时定点进行上课学习,没有太多的可选择性。
第四:更强的专业和科研能力
研究生阶段通过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学习,加上在职人员又有工作经验积累,可以更深层次理解和实践。
第五: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积累
研究生同学圈子本身就形成一张层次很高的人际资源网络,在职人员向高材生请教取长补短,更上一层楼;思想上会有更高的觉悟,所以说"近朱则赤",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会有质的飞跃。
第六:更广的人脉圈子
报考在职研究生大多为有较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员,有的已经成为企业高管。在一起学习,相互认识,扩展了人脉,有时可以利用人脉发展业务。
报考统考全日制研究生均为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少,人脉交际也相对较弱。
第七:更好的就业和职场晋升机会
其实在职研究生报考形式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四种:同等学力申硕、专业硕士、高级研修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
一、同等学力申硕
同等学力主要是分为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大专学历即可报名学习,学制以2年居多,学费在1.2万到5.7万之间。上课方式有周末班、集中班和网络班,主要招生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等。
二、专业硕士
19年专业硕士是在18年10月进行报名,12月参加初试,19年3—4月进行复试和调剂。学制多为2—3年,学费在1.8万到39万之间。以周末班和集中班授课为主,主要招生院校有华中师范大学、东华大学、西南大学等等。
三、高级研修班
高级研是随时可以报名,招满为止。学费在0.58万到15.8万之间,学制多为一年。上课方式多为周末班和网络班,主要招生院校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心里研究所等等。
四、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办也是招满学员,所以要尽早报名,一般是专科以上学历,有相应工作经验即可报名。学制主要是1.5年到3年,学费在5.8万到52.25万之间。上课方式有周末班、集中班和全日制,主要招生院校有浙江大学、英国温布尔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等。
目前,由于比较受欢迎的报考形式主要就是同等学力申硕和专业硕士,所以就以这两种形式为例进行说明。
1、报考条件
同等学力的报考条件是比较宽松的,分为学习报名和申硕报名。学习报名的要求是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即可;申硕考试的报名需要是本科学历,且有学士学位满三年,或者有硕士、博士学位也可报名。
专业硕士只有考试报名,报管理类专业:专科学历需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本科学历需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需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报非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两年及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
2、入学方式
同等学力是先入学后申硕考试的,报名材料经院校审核通过之后,就可以免试入学。专业硕士是先考试后入学,只有通过全国联考与院校复试,方可入校学习。
3、上课方式
在职研究生不像统招研究生那样是全日制上课的,而是在报考人员的业余休息时间上课的。同等学力和专业硕士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周末班和集中班,同等学力有的院校或专业还会开设网络班。
4、所获证书
通过报考同等学力申硕,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院校考核,可以课程结业证书;通过申硕考试以及论文答辩,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通过报考专业硕士,最后完成课程学习以及论文答辩,是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以及研究生学历证书双证的。
5、考试难度
同等学力的申硕考试难度不大,还有单科成绩保留的制度,所以通过率是比较高的。专业硕士的全国联考是与统招研究生的考试难度不相伯仲的,而且必须一次性通过,所以通过率是比较低的。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