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南京大学的前身系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为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大学于1954年恢复研究生招生,直至1965年,全校共招收276名研究生。1978年,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4年,南京大学被列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单位。在1995年初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全国33所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南京大学名列前茅,被批准正式成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标志着南京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12月,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随着南京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到2011年11月底,已授博士学位7427名、硕士学位28783名。目前研究生在校数合计13581人,其中博士生4149人(学术型学位博士4134人,专业学位博士15人),硕士生9432人(学术型学位硕士6286人,专业学位硕士3146人)。
目前全校共有博士后流动站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现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江苏省重点(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世界经济、中国近现代史、经济法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工程)、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他们为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南京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资深学者,集中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活跃在指导研究生的第一线,其中全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7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名,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7名,“****”创新人才18人、创业人才8人,“青年****”入选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6人、讲座教授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8人,海外和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62人,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9人,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在岗博士生导师777名。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学术思想把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引向科学研究的前沿。
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围绕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积极开拓研究生培养和合作科研的渠道。学校创建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德经济法研究所、中日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与国外著名大学共同培养研究生。近年来,南京大学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非学历教育、思想教育管理等方面积极改革,努力创新,明确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点,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重点突出培养机制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培养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以自主科研项目为牵引,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提升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以国际交流项目为纽带,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博士生学术起点;以优博论文培育项目为动力,构建优秀人才培育平台,提高博士论文质量。通过这些举措,南京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2000年、2004年、2007年连续三届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十周年之际,由南京大学培养的20名毕业生被国务院、教育部授予“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光荣称号;南京大学有37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4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南京大学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将努力探索高素质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把南京大学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为实现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勤奋工作!
点击进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