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上海交通大学从1931年起培养研究生,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经国家批准,上海交通大学于1984年4月试办研究生院,并于1996年2月首批被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目前,已建立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全部12个学位门类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7个(其中26个为自设博士点),共涉及63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1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 M)、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种植、农村与区域发展)、临床医学硕士(M.M)、口腔医学硕士(S.M.M)、翻译硕士(M.T.I)、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临床医学博士(M.D)口腔医学博士(S.M.D))。
截止到2009年9月,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23736人,其中博士生4581人,全日制硕士生8983人,专业学位硕士生10172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超过1:1。
我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截至2008年,有专任教师3135人,其中教授780人、副教授1458人、博士生导师104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两院院士1名,11名"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名;学校现有49个全国重点学科,26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其中2人担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来,已经有两万多名研究生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学校培养的研究生因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前沿意识、良好的专业特色和发展个性,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在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等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用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报效母校,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
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硕士生、博士生的录取数与报名数之比分别上升至1:5和1:3左右。工程硕士入学成绩我校已经连续六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MPA入学成绩多次名列全国前茅。我校共获得28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8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我校SCI、EI等高水平论文增长较快,分别位居全国高校第3和第2,其中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在占总数的75%以上。
我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我校MBA教育在新加坡已有16年历史,2002年10月又在新加坡成立了我国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成为新加坡政府要引入的世界十所一流大学中的第九所,为海外高层次办学积累了一定经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与密西根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已有六届研究生获得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学校与法国联合高矿六年制本硕连读项目签署,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六年制本硕连读项目,管理学院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工程硕士与MBA双学位项目,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等4个单位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合作项目进展顺利。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与悉尼大学、普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材料学院与伦敦大学等都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继续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由我校牵头的"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遵循"市场、服务、信息、协调"的工作方针,在研究生就业改革、服务和管理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承接了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以及教育部委托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研究",出色地完成并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承接了上海市教委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审核办法改革等课题的研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将继续贯彻"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工作方针,以培养具有突出创造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对话的专门精英人才为工作目标,努力加强学科建设,优化结构,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树立上海交大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品牌,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努力!
点击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