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初试考察的是考生综合知识的能力,但在与导师面对面的交流中,导师更注重的是考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因为考生如果对本专业足够了解,那么在以后课题研究中可以提供给导师很多新鲜的想法和创新的能力,这样的考生往往更受导师的欢迎。所以,专业课在复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考生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的复习上。
专业课复试各个学校的差别非常大,有的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复试流程、评分标准和试题题库;而有的学校只是把过了初试线的同学叫来简单交流一下就结束;有的学校参加复试的考生浩浩荡荡,甚是壮观,而有的学校复试的规模很小,对最后的录取造不成重要的影响。近几年复试中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考察,面试,笔试及实验操作这三方面的考察始终都离不开对考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检验。
其实专业课一直是考研过程中容易让考生眼高手低的部分,大家往往认为大学四年掌握最牢固的就是专业课,但其实考研复试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知识与大学中学习的专业课知识却相差甚远。冲刺阶段,考研专业课到底应该怎么复习,小编建议大家将专业知识与复习技巧相结合,灵活应对复试。
►技巧1:认真列出知识框架
专业课的知识点比较零碎,如果单纯靠背诵记忆,效果不会很理想。建议考生将专业课的知识点框架列在一张纸上,然后再顺着框架背诵,这个方法比较有利于知识点的整合,尤其对于文科类的考生来说,是非常实用的。而且考生在列框架的同时,本身也是对知识点的一次复习,更加深了自己的记忆。
►技巧2:学会记关键词
专业课涉及了许多名词解释,记忆起来非常不便,大家可以将在背诵知识框架时,顺手将关键词标注在框架上,只记忆关键词的话,记减少了记忆量,又能加深对名词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考生记忆专业名词。在记忆关键词时,可以将关键词编成一个故事或笑话,更便于加深对关键词的记忆。将关键词记住后,再慢慢拓展成为对名词的解释,这样可以使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名词解释。
►技巧3:历年真题离不了
大家在准备是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以防万一,这其中,多看历年真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在网上下载或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目标院校历年考试真题,从而对自己即将面对的考题有一个大致的概念,然后多看多背,体会该校的出题方向。其次,也可以选择考研专业预测,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辅资料,以及时掌握教材和复习内容的最新动向,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将自己总是记错或漏记的知识点写在小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拿出来翻看,这样非常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当确定自己已经熟记某知识点时,就把卡片存放在一边,这样一来,也便于查缺补漏。
此外,决定专业课复试难度和淘汰率的因素很多,有三点主要的因素,还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
1、要了解导师的学术动态
在考试初试成绩出来之前,考生就应该为复试复习早做准备。因为复试还会有笔试的内容,有些学校在考试大纲公布的时候同时说明了复试的指定教材,因此考生需要掌握好主要内容。如果指定参考书目很多,就可以只抓住前五章内容。很多高校没有指定复试的参考书目,那考生就需要多关注和专业相关的一些最新的文章,期刊等等。因为很多学校的复试内容中有写论文、时事分析,面试中考官会问到一些对热点问题的思考。此外最好能掌握复试考官们在相关领域里的个性观点或者突出贡献等等。
2、参加复试的整体考生人数。
有的学校研究生招生的规模比较大,一个院系甚至就招上百人到几百人,这个时候的复试,特别是面试给每个同学的时间肯定不会太长,那么涉及专业的提问也极有可能是泛泛而谈。而有的学校,因为招生规模比较小,复试面试的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仔细询问考生的本科学习,研究兴趣等等,复试就可能涉及比较细节的问题了。
3、初试过线人数和最终录取人数的比例。
现在一些名校和一些热点专业,报考的同学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可能以1:1.2甚至更大的比例划定初试分数线,保证更多的有潜力的同学进入复试,然后通过复试选择那些真正符合学科要求的人才。这种院校的复试一般来说竞争会比较激烈,特别是在初试中成绩并不突出的同学,在复试中一定要表现出非凡的学术底蕴和研究能力,才能够吸引复试老师的注意力,使自己不被淘汰。而与之相比,一些非名校或冷门专业,本身报考的考生过国家线的就不一定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专业课的复试很可能就是个形式。
在经历了残酷的初试之后,很多考生会对复试放松警惕,而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因为复试发挥不好而名落孙山。同时,考生要端正心态,复试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不是决定性的。如果你在初试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那么复试只需认真地对待、充分准备,把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清楚,多看看导师相关的论文科研成果,再事先结合自己的所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相信复试通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