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众多,特色鲜明,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其中,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排名全国前十名的学科共13个,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排名第一。在2017年教育部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后,北航有哪些新的变化呢?记者采访了该校研招办主任林莉萍。
记者:学校2017年研考录取情况怎样?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生?其中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士生各有多少人?
林莉萍:2017年我校共录取414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推荐免试生1508名),相比2016年录取人数有增长。
2018年我校计划招收6000余名硕士研究生(最终以教育部公布为准)。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生约180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约1600人,非全日制约3000人。招生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90多个专业。
记者:2017年学校考录比是多少?
林莉萍:2017年报考与录取人数比例大概为4∶1。
记者:从2017年研考开始,非全日制纳入统考中。学校的非全日制在招生、培养、考试中有哪些变化?您给非全日制考生哪些建议呢?
林莉萍:2017年是教育部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一年。由于一志愿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人数较少,我校3000余名非全日制硕士生计划,最终只招收748人,且其中约43%为一志愿报考我校全日制学习方式的调剂考生。
由于我校不接受一志愿没有报考我校的考生申请调剂,想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一志愿选择我校,才有可能被调剂录取。
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毕业后主要去向有哪些?
林莉萍:建校65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毕业生广泛服务于国防、信息、金融、汽车等行业。
记者:对于报考贵校的考生,您有什么建议?考生该如何选择贵校的研究生专业?
林莉萍:考生要根据志向爱好,结合所学专业和国家需求(与就业相联系)选择具体专业。如果想追求成功率,报考时不妨考虑往年接收调剂的学院相关专业,而不要扎堆在复试线要求高的学院。推免生因为可同时填报几个志愿,更可多考虑几个学院。
对于那些既想深造,又不想耽搁就业的考生来说,报考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无疑是最适合的选择,一边从事社会实践,一边学习知识,走工作实践、知识学习双管齐下的道路,学业有成后,既能拥有社会经验,又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籍、学历及学位,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您对初试、复试有什么宝贵的建议?
林莉萍:在确定报考学院及专业后,考生要通过专业目录查询并选择相应具体的考试科目,按考试大纲做好全面复习。统考科目考试大纲可到教育部考试中心网站查询,自命题科目的考试大纲可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或直接咨询相关学院。考生在积极备考的同时,可通过做往年试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复试时,学院除深入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融会贯通程度之外,还将重点考查考生各方面的潜质,包括学术潜质、创新潜质及综合能力等。因此,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此外,考生要注重平时的各种积累,积极参与各类实践、学术活动,增加竞争力。
记者:关于研究生培养方面,明年学校有没有新的政策,或计划实施哪些新政策?
林莉萍: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质拓展医工交叉,在北京房山窦店建设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打造北京南部的“医学硅谷”,获批大数据与脑机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精准医疗等3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建设北航青岛国际科教新城、北航合肥科学城、北航成都国际创新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校计划实行硕博贯通制培养,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统筹性与连贯性,优化培养模式,促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2018年继续允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博连读;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计划”,奖励学习态度端正,学术、科研或专业水平特别优异,发展潜力特别突出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励标准3万元/年·人,全校每年奖励名额150人左右,平均每6人中有1人获得奖助。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