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课程原理论、课程改革论、教学过程论、教学方法论、教学设计论、教学技能论、学习指导论、课程资源论、教学评价论、教师发展论及教学实践论十一个部分的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查内容
第一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原理论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性质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
1.思想性
2.人文性
3.实践性
4.综合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1.从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培养目标来把握
2.从作为学科课程来把握
3.从作为德育课程来把握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地位
(一)地位的表现
1.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地位
2.在各学科中的首要地位
3.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
(二)决定其地位的各自原因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功能
1.导向功能及其表现
2.规范性功能及其表现
3.个性化功能及其表现
四、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任务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
1.指导学生掌握思想品德知识
2.帮助学生形成社会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1.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二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改革论
一、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
(一)改革的动因
1.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2.素质教育的推动
3.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推动
(二)改革的目标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名称、修正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改革评价制度。
2.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重建评价制度。
二、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的理念
(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理念
1.逐步扩展初中生的生活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注:这部分内容要注意新旧课程理念的对比
三、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二)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目标的含义
(三)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目标的特点
(四)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目标的功能
(五)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
(六)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目标
四、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标准
(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第三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论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与矛盾
(一)教学过程实质
1.教学过程的概念
2.教学过程的实质: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的实践过程、特殊的转化过程
(二)矛盾:知与不知的矛盾、信与不信的矛盾、信与行的矛盾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的形式
(一)常规形式
1.组织教学
2.复习检查
3.导入新课
4.讲授新课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二)新形式
1.基于问题的教学形式
2.基于交往的教学形式
3.基于体验的教学形式
注:主要掌握几种教学形式的基本含义和类型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的形态
(一)主体性课堂教学形态
1.主体性课堂教学形态的表征:把学生作为选择的主体、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把学生作为价值的主体、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把学生作为创造的主体。
2.主体性课堂教学形态的建构:优化学生的主体需要、优化学生的主体本性、优化学生的主体活动
(二)人本性课堂教学形态
1.人本性课堂教学形态的表征:注重人的发展的课堂、注重人的成长的课堂、注重人的价值的课堂、注重人的个性的课堂
2.人本性课堂教学形态的建构:树立人本性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三)生活性课堂教学形态
1.生活性课堂教学形态的表征:教学目标指向生活、教学内容源自生活、教学过程联结生活、教学形式承载生活
2.生活性课堂教学形态的建构: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认知来建构、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体验来建构、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外化来建构
(四)生态性课堂教学形态
1.生态性课堂教学形态的表征:诉求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生态、诉求平衡性的课堂教学生态、诉求共生性的课堂教学生态、诉求整体性的课堂教学生态
2.生态性课堂教学形态的建构:要注重以和谐的生态理念为指导、要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态监控、注重对课堂教学组织的调整
(五)快乐性课堂教学形态
1.快乐性课堂教学形态的表征:课堂气氛和谐的快乐、教学过程民主化的快乐、主体价值实现的快乐
2.快乐性课堂教学形态的建构:通过求真而得乐、通过投情而生乐、通过审美而取乐、通过善教而求乐
四、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有效性的表征
1.学生“知”的有效性
2.学生“信”的有效性
3.学生“行”的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标准
1.高效果标准
2.高质量标准
(四)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实现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2.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3.优化教学中的各种要素
4.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第四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论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模式相关问题
1.教学模式的概念
2.教学模式的特点
3.教学模式的结构
(二)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教学模式类别
1.自学——辅导模式
2.问题——探究模式
3.情境——陶冶模式
4.目标——导控模式
(二)教学方法类别
1.导学式教学法
2.情境式教学法
3.活动式教学法
4.探究式教学法
注:重点掌握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含义,了解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教学模式类别
1.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2.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类别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注:重点掌握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含义,了解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类型及实施过程
第五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论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1.全面关注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2.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3.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
1.系统性要求
2.科学性要求
3.层次性要求
4.具体性要求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1.分析教学目标的来源
2.分解教学目标的结构
3.选择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把握教材的地位
1.把握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2.在教书育人中的地位
3.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
(二)把握教材的特点
1.初中教材的特点:人性化、生活化、活动化、体验性、问题性
2.高中教材的特点:教育性、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
(三)把握教材的内容
1.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2.把握教材的知识要点
3.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及热点
4.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
5.把握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6.把握教材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1.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进行选择
2.依据教学内容与特点进行选择
3.依据学生自身状况进行选择
4.依据教师自身素养进行选择
5.依据课堂情境的变化教学选择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1.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运用教学方法
2.在适宜的非智力因素下运用教学方法
3.在恰当的学习方法下运用教学方法
四、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媒体的设计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
(二)进行媒体的类型
1.直观型
2.抽象型
3.图像型
4.实物型
5.静态型
6.动态型
7.视听型
(二)教学媒体的制作
1.教学媒体制作的原则
2.教学媒体制作的过程
(三)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
1.做好教学媒体的准备
2.做好教学媒体的预演
3.做好教学媒体的课堂展示
4.做好进行媒体的反馈强化
第六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技能论
一、导课的技能
(一)导课的作用
1.诱导作用
2.衔接作用
3.激励作用
4.指引作用
(二)导课的要求
1.针对性
2.新颖性
3.趣味性
4.简洁性
5.灵活性
(三)导课的方式
1.提问式导入
2.举例式导入
3.情境式导入
4.习题式导入
5.直入式导入
6.即兴式导入
二、讲授的技能
(一)突出课堂讲授的特点
1.情感性
2.审美性
3.形象性
(二)启发式课堂讲授的方式
1.设疑式启发讲授
2.比喻式启发讲授
3.举例式、启发讲授
4.直观式启发讲授
(三)讲授基本概念的方法
1.用分解法讲授
2.用归纳法讲授
3.用对比法讲授
4.用举例法讲授
5.用解析定义法讲授
(四)讲授基本原理的方法
1.借用原理的逻辑结构讲清原理
2.借用学生已知的知识讲清原理
3.借用成语讲清原理
4.借用寓言讲清原理
5.借用典型事例讲清原理
6.借用图表讲清原理
三、提问的技能
(一)提问的作用
1.激发作用
2.集中作用
3.启发作用
(二)提问问题的类型
1.识记性问题
2.理解性问题
3.应用性问题
4.综合性问题
5.比较性问题
(三)提问的要求
1.按启发性要求
2.重点性要求
3.适度性要求
4.目的性要求
5.均衡性
6.针对性要求
(四)提问的技巧
1.要面对全体提问
2.要先问后提
3.课堂气氛沉闷时采取趣味式提问
4.牵动学生思维时采取设疑式提问
5.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时采取发难式提问
6.根据反馈信息制定回答对象
7.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
8.学生答完问题后要及时评价
四、举例的技能
(一)举例的作用
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2.加深对理论理解作用
(二)举例的要求
1.按科学性
2.典型性
3.启发性
4.趣味性
5.针对性
6.时代性
五、板书的技能
(一)板书的作用
(二)书写板书的要求
1.工整性与规范性
2.准确性与精要性
3.层次性与针对性
4.精当性与合理性
5.计划性与时机性
(三)板书的形式
1.提纲式板书
2.线索式板书
3.演绎式板书
4.归纳式板书
5.符号式板书
6.图解式板书
六、教态的技能
(一)教态作用
1.激励作用
2.辅助作用
3.育人作用
4.美育作用
(二)教态的呈现(分类)
1.精美的仪表
2.恰当的举止
3.合适的情态
4.适宜的表情
5.亲切的目光
6.甜美的笑容
(三)设计教态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2.适度性原则
3.一致性原则
4.自觉性原则
七、结课的技能
(一)结课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一致性原则
3.适时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二)结课的要求
1.按启发式要求结课
2.按概括性要求结课
3.按精炼性要求结课
(二)结课的方式
1.归纳式结课
2.比较式结课
3.设疑式结课
4.练习式结课
5.图表式结课
第七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学习指导论
一、学习指导的概述
(一)学习与学习指导的概念
(二)学习指导的目标
1.实现学生对想到教学方式的把握
2.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3.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得
二、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的学习准备进行指导
2.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3.对学生的持续学习进行指导
三、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
1.整体性要求
2.适应性要求
3.统一性要求
四、对初中生的学习指导
五、对高中生的学习指导
第八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课程资源论
一、课程资源的概述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1.内容上的开放性
2.形式上的多样性
3.内容上的动态性
4.功能上的交叉性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1.按功能特点来分
2.按空间分布来分
3.按资源属性来分
4.按资源存在方式来分
二、课程资源的管理
(一)课程资源的浪费情况
1.物力资源的浪费
2.人力资源的浪费
3.时空资源的浪费
4.隐性资源上的浪费
(二)课程资源的功能
1.转变教学方式
2.获得教学效果
3.促进学生发展
4.提高教师素质的功能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情境性原则
3.过程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针对性原则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自主开发与利用
2.共同开发与利用
3.校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九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评价论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概念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1.教师素质评价指标的建立
2.教师职责评价指标的建立
(三)发展性教师评价过程的实施
1.评价前期准备
2.评价的过程
3.评价的结果
(四)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共同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概念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
1.评价目标
2.评价内容
3.评价手段
(三)发展性评价过程的实施
1.评价的准备
2.评价的过程
3.评价的结果
三、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
(一)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确定
1.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评价权重系数
3.设立评价指标等级
4.验证评价纸条体系
(二)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标准
2.教学内容标准
3.教学方法标准
4.教学设计标准
5.教学能力标准
教学效果标准
(二)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实施
1.评价前的准备
2.评价过程的实施
3.评价结果的总结
四、发展性学业评价
(一)评价试题的编制
(二)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三)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第十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师发展论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基本职责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传统职责
1.传道职责
2.授业职责
3.解惑职责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新职责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4.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职业特点
1.学术性与师范性
2.专业性与公务性
3.社会性与教育性
4.复杂性与滞后性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教师素质概念
(二)教师专业素质内容
1.专业知识素质及其内容
2.专业能力素质及其内容
3.专业情意素质及其内容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
2.阶段性
3.连续性
4.个体性
5.实践性
6.多样性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1.自我发展途径
2.社会培养途径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实践论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说课
(一)说课的概念
(二)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三)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四)说课的类型
(五)说课的基本内容
(六)说课的策略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微格教学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
(二)微格教学教案的编写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