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各种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求职应聘竞争的加剧,”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躲避这种竞争,把读研作为就业的缓冲,认为读研后自己学历高了,自然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从部分高校就业数据看,高学历并不能简单地与高就业率挂钩。
□ 本报记者 李子路
山东工艺美院2016届毕业生高宁,眼下正在准备12月底的研究生考试。去年考研失利,她临时找了一份工作,但这并不是她喜欢的生活。志向大学老师的她,决定再赴考场。
临近年末,应届毕业生就业招聘高峰期来临。身着黑西服、白衬衣,手拿精美简历的毕业生转战于各类宣讲会、招聘会现场。但像高宁这样执着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的学生,在山东高校中为数不少,齐鲁工业大学副校长周有波称这种现象为”慢就业”。”慢就业”现象为什么出现?又怎样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创业?
毕业人数增多,就业率下降
“今年年底考研的学生增加,总体签约进展及就业率提升较为缓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仝兴华介绍。
除了庞大的考研大军,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情况近两年也持续火爆。据报道,10月底结束报名的2017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全国共有211.5万人报名,13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最热门岗位接近”万里挑一”。近三年来,国考涉鲁职位和招录人数稳步增加,报名也十分火爆,最热门的涉鲁岗位竞争比高达856:1。
在考研呈现回暖趋势,公务员报考火爆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就业率有所下降。据统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8%,较往年有所下降。
据了解,山东大学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8.25%,其中本科生就业率和硕士生就业率分别较去年同期降低4.21%、4.39%。本科生和硕士生就业率双降,在往年比较少见。
“2017届毕业生是我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山东建筑大学副校长吴彬将毕业生人数增加列为学生就业的第一大特点。齐鲁工业大学等省内多所高校2017届毕业生也均比2016届有所增加。
从全省情况看,山东高校毕业生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在50万人以上,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约55万人,加上往年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全省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近65万人,创历史新高。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减少,也使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省人社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从经济形势看,今年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传统行业用人需求减少,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复转军人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邵军介绍,2016年共有3110家企业来学校选聘毕业生,同比2015年减少了21.11%,提供的岗位同比下降超过50%。
就业市场需求下降还表现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上,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情况差别较大,特别是部分工科行业需求有所减少,就业压力更加明显。吴彬介绍,作为一所专业性强的大学,山建大受国家经济转型的影响,专业需求同期变化明显。2016年,中建等大型施工企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山建大交通道桥类专业的学生需求颇多,对土木建筑类专业的需求有所降温。在综合性大学,互联网、金融证券、教育培训、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就业率普遍较高,制造业相关专业就业率有所下降。
据了解,目前,我省正在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产业发展所需就业岗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省人社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部分大学毕业生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取向与岗位需求产生的错位比较严重,这将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
高学历不简单等同于高就业率
“各种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求职应聘竞争的加剧,”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躲避这种竞争,把读研作为就业的缓冲,认为读研后自己学历高了,自然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但从部分高校就业数据看,高学历并不能简单地与高就业率挂钩。山东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群体是博士,为95.23%,其次为硕士、本科。而齐鲁工业大学就业率最高的群体则是专科生,硕士生的就业率不到85%。有的学校不同学历群体的就业率不相上下。
“部分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偏颇,‘慢就业’越来越被家长和学生接受。”王邵军说。仝兴华也表达了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担忧,他认为,“部分学生求职动力不足,求职热情较往届有所下降,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宣讲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也在想方设法改进。山东大学举办了“国防军工指导周”,十大军工单位来校宣讲推介,提升毕业生投身国防军工领域的热情,开辟就业的新方向。山财大以创业带动就业,2016届毕业生中,137人参与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58%。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