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人文地理专业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我校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地理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人文地理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发展需要以及原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增强硕士研究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以强化过程培养为重点,突出对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二、基本原则
(一)正确把握人文地理学学科、专业的内涵,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原则,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及我校培养实际为依据,反映国家、社会对人文地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体现本学科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三)遵循研究生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文地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四)培养方案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方案修订为硕士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硕士研究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论文选题等进行有特色的安排。
(五)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上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制定。
三、基本内容
(一)学科简介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具有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包括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包括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3S技术、地理模型等),也包括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随着气候变化与区域安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低碳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人文地理学同区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行为科学以及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结合,可以为解决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乡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唯一从事地理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位点建设的单位。多年来,本学科点立足西北旱区和民族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以人文地理学应用研究为重点,主要形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评估、城乡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与规划4个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宁夏特殊地理环境和独特经济社会背景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规律和调控机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典型区域生态恢复重建与生态经济的新模式、新范式、新途径、新措施;基于城乡与区域统筹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优化;特色旅游开发的区域文脉分析与整合,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发展和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起到了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智库”的作用。
我院人文地理学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形成了实力强、水平高、素质优良的老、中、青结合的学科创新团队。目前,拥有在编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2002-2010年,本学科点累计招生146名研究生,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比例为15%,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国土、城建、规划设计、企业和科研院所、学校等,是宁夏大学研究生培养优秀单位。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横向课题为主要支撑的一批高档次的、标志性的系列科研成果。
2005-2010年,累计科研经费为70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400余万元。先后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三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分别为3项、15项和18项;其他奖励1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达到能够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应具有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的实践能力;应具有参加完整科研过程的科研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硕士研究生应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
2.硕士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学科方向导师组人员原则上不少于3人,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学术的创造性。
4.坚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开放性教学,鼓励研究生开展读书会、讨论会和学术沙龙,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协作科研精神。
5.有计划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但生源为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者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不得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五)研究方向
1.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方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宁夏乃至周边地区,在区域分析和地域经济系统动态模拟的理论与方法、绿洲和山区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干旱半干旱区城乡聚落系统结构及其空间演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特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在理论和实践上,以人地关系相关理论为基础,汲取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学科交叉、多视点系统解析,注重对干旱半干旱区经济地域系统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运行机制和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动态模拟,探讨其发展规律和优化调控方法措施,建立了典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体系,多数研究成果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用,真正起到了科研服务社会的作用。
今后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围绕两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一是进一步探讨宁夏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特别是河套绿洲区域特殊地理环境和独特经济社会背景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规律和调控机制,为丰富和完善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做出贡献;二是紧紧围绕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机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地理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多的标志性贡献。
2.生态经济与生态评估
本研究方向从经济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视角,立足宁夏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开展在区域资源强烈开发利用背景下,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思路、模式、途径、机制和政策体系等,主要包括生态经济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评估与监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响应机制、产业结构优化与生产力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环保产业等。
在理论和实践上,把现代地理学成熟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宁夏生态经济与生态评估监测中,实现了不同尺度地理单元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信息的自动提取与深层次挖掘,提出实现宁夏山川相济的生态经济机制、模式,开拓宁夏区域发展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途径,为宁夏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宁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今后,本研究方向一是继续深入探讨落后地区生态经济地域系统发展机理,构建宁夏生态经济新模式,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二是在资源环境信息挖掘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与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方法体系;三是通过凝练总结,构建区域生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城乡规划与房地产开发
本研究方向以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理论方法为基础,重点开展宁夏及周边地区城镇体系演化和机理、规模和结构、城镇化模式和机制、人居环境与房地产开发、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园区建设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城市土地利用与优化、循环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城乡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研究特色。
在理论和实践上,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先后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优化研究、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物流中心商业地产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等重要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成为自治区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依据,进一步奠定了人文地理学在宁夏乃至周边地区城镇化和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学科地位。
今后,本研究方向将继续以宁夏及周边地区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为归宿,一是重点开展城镇化模式和机制,二是开展城乡发展与房地产开发空间布局、方向和投资模式,三是开展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模式、管制,四是开展城乡统筹与人居环境建设等,从而为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在西北地区的拓展与培养欠发达地区城乡规划、住房与城乡建设、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4.旅游开发与规划
本研究方向立足宁夏及周边地区多元文化景观,运用旅游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展文化景观的历史谱系和地理格局、组合形态、人文内涵、演变规律,以及特色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实践策略,在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文脉挖掘与整合独具特色,逐渐形成了民族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回族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资源评价、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旅游规划等研究领域。
在理论和实践上,本研究方向充分利用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景观与地理格局的多样性,注重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开发的机理研究,形成了多元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文脉整合理论框架,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探讨了回族地区文化景观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工作,为地方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开发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今后,本研究方向继续将民族地区文化景观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民族地区文化景观多样性和时空效应的研究,发展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通过旅游开发中文脉分析与整合研究,丰富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从而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1.课程设置原则
(1)理论课设置以能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为目的,设置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
(2)以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为目的,设置本专业必需的案例分析与强化训练课程。
2.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课程设置见附件1。
3.学分计算
第一外国语17学时计1学分(136学时),其它课程 17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34学时计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总学分为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35学分(学位课课程不少于2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创新能力3学分。
学位课课程:25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4 学时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51学时) 3学分。
第一外国语(136学时) 8学分。
专业共同必修课共6学分。
研究方向课共6学分。
非学位课课程:10学分
选修课10学分。
跨学科、专业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自然地理学原理、中国地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3门课程(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
(1)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2学分
教学实践与专业实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其评价材料是申请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
①教学实践1学分。在第二学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包括辅导本科生有关课程,指导实验、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野外实习等,累计时间4周。教学实践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践,再次实践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教学实践必须在导师亲自指导下完成,完成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经指导教师及院、系审核后归入本人档案。
②专业实习1学分。包括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两部分,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
课程实习0.5学分,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前沿》、《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房地产经济与开发》、《旅游规划》、《经济地理学前沿》等课程。每门课程实习时间为1-5天。课程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习,再次实习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课程实习由任课教师编写实习方案和计划,并组织完成。实习结束后,由研究生撰写提交实习报告一份,并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由任课教师给出实习成绩和评语。
专业综合实习0.5学分,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累计时间4周。由导师组确定实习方案和计划,每次实习指导老师不少于3人。专业综合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习,再次实习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实习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并由实习指导老师和学院做出相应书面鉴定。
(2)文献综述、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不得少于6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4000汉字。
(3)学术报告1学分
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十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其中至少参加一次区外学术报告会,每次学术报告活动结束后,硕士研究生本人应手工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
创新能力3学分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获得3学分。
(1)主持或参加研究生创新项目;
(2)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一篇(本人署名前二位);
(3)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
(4)获得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的发明人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发明人。
以上各项的署名单位必须为宁夏大学,否则不予认可。
4. 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除实验、实习课可以进行考查外其它课程一律进行考试。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考核采取考试方式,政治理论课亦可以采取课程论文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决定。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75分以上(含75分),非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60 分以上(含60分)。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实行分流制。具体办法见《宁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中可以集中体现。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工作和新见解。硕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规定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要求达到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应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学位论文必须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宁夏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用于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各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专业实际和培养目标等要求安排具体的学位论文工作。
(九)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1.科研
①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杜绝剽窃、抄袭和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②在学期间,每位研究生均须至少全程参加一项科研课题。须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科研考核表》,并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做出相应鉴定。
2.助管
为增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在第二学年由学院安排助管,助管时间连续4周。助管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助管考核表》,并由接受助管单位和部门做出相应的书面鉴定。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1.思想表现
按照《研究生工作手册》规定审查。
2.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
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和学分;通过宁夏大学学位英语考试(学位英语考试由研究生院组织);通过中期考核。
3.科研
须满足以下四条中之一:
①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开出版的学科(专业)期刊(不包括增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211”工程或“985”高校学报(不包括增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由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中,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④参编并出版著作,署名撰写2万字以上。
4.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
完成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规定。
5.学位论文
审查盲审和送审论文评阅意见。实行一票否决制。
上述1至5条中,其中任何一条不合格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上述1至5条规定,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