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学科简况
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学、材料学、信息科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进步并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世界性的"国际医学和生物学工程联合会"(IFMBE)于1965年成立,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于1978年由国家科委正式确立,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建有该专业。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始建于1988年,创办理工医交叉新兴学科,并招收四年制医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1988年成立医学电子工程系,1993年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系。1990年获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000年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起在全军招收硕士学位课程班学员。1999年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2001年“军事医学工程实验室”成为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组建全军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2010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10年“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成为军队重点实验室。目前,是国家“211工程”、军队“2110工程”和“530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单位。
始终坚持以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为学科特色,以提升现代战争和非军事医学救援中伤员的搜、救、治的整体水平为目标,形成了四个与军事医学紧密相关、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①生物电磁图像检测、监测技术研究
②非接触生命探测技术研究
③军队卫生装备技术研究
④医学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十一五”以来,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军队重点、陕西省重点等各类科研课题共计150项,累计获批经费近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10余项成果被军队列为重点扩试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SCI、EI收录164篇,主编学术专著约30余部。
生物医学工程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教师49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导师4人)、副教授19人,6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术骨干中有1人任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8人任国家二级学会副主委以上职务。1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总后优秀教师,1人获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总后优秀中青年技术专家,2人获军队育才奖金奖。
学科带头人:董秀珍,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生,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物理事和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装备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和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曾获军队育才金奖、全军优秀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医学成像(新型生物电阻抗成像)、生物组织的物理特性和生物电磁效应、军事医学工程。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医学图像监护的理念,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的“乳腺癌早期普查的电阻抗扫描成像检测仪”获国家注册批号;先后承担国家级(含重点)重点课题10余项,军队和省部级(含重点)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医疗器械注册证7项。2000年以来发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51篇。主编专著2部。
学术骨干:王健琪,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任军队(军事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军队医学(军事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军队后勤(医学电子工程)科研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百千万”工程全国高校首批骨干教师,军队“育才奖”银奖获得者,军队卫生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军事医学工程与卫生装备研究分会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陕西学会副理事长,军队院校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协作联席会委员。在国内首先提出并研究“非接触生物雷达技术”,创新性地将雷达技术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解决了生命探测中的关键技术,先后研制出我国首台“雷达式伤员探测仪”、首台“穿墙探人雷达”、首台基于超宽谱的“雷达式生命探测仪”,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2个能独立研制该种雷达的国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17项课题。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军队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13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0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参编专著3部。
学术骨干:罗二平,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生,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医学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信号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医药卫生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安市生命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先后荣获总后优秀中青年技术专家、全军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总后勤部优秀党员、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享受政府特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主要从事军队卫生装备的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①卫生装备新技术、②磁场生物效应;针对高原部队缺氧的难题,率先提出“增氧”的新思路,研制成功了“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单兵氧气机”、“车载式氧气机”和“营房弥散式制氧机”,填补了我军抗缺氧装备的空白。2012年,研发成功“医用膜分离制氧机”,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是我国唯一唯一符合《国标》和《药典》要求的制氧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分题3项、军队重点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医疗器械注册证2项。发表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16篇。主编专著教材11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4名。
学术骨干:卢虹冰,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生。1995年获清华大学医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2年11月赴纽约州立大学放射系做博士后。现任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陕西图形图像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先后荣获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陕西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总后优秀教师等称号,所授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图形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医学成像定量重建、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医学可视化及应用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军队面上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多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总引用超过700次。主编专著1部,译著1部,教材3部。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