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以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省重中之重学科、应用化学省重中之重学科和化学工程省重点学科(A类)为基础,以科技部的“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和“生物燃料利用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化学工程研究生实验室等为创新平台,以“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先进催化技术”、“染料农药创制与共性技术研发”和“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等四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为主要创新队伍。
本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点,1998年获浙江省属高校第一批博士点,也是当时全国地方工科院校中唯一的工业催化博士学位点,2003年获生物化工博士学位点,同年获批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也是浙江省属高校工科类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化学工程与技术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工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浙江省属高校中唯一集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科研、社会服务和化工高等人才培养的学科高地,在国内外化工教育界、学术界和产业界享有盛誉,是我校乃至浙江省属高校的一个标志性学科。2011年本学科综合实力在全国207个同类学科中名列第14位,位于全国前6.76%。
学科拥有一支学术造诣精深、学术思想活跃、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团结和谐、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拥有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人、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6人(重点资助人员4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7人,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各1人等。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正高职称教师46人、副高职称教师5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6人、博士生导师54人、硕士生导师66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60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近100人,博士研究生60余人,博士后流动科研人员10余人。
本学科形成了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绿色化学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五个长期稳定发展且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在氨合成催化技术、绿色合成技术、催化加氢技术、精细有机材料催化合成及改性技术、能源材料与有机电化学合成技术、气液传质分离技术、超重力场分离技术、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煤间接液化催化技术、染料及功能有机色素材料合成和石油化工技术等领域科研成绩突出、优势明显,理论研究有创新、科技创新有成效,产学研结合紧密、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地位。获奖科研成果近百项,其中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大奖10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授予的中国专利金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励23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年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美国、欧洲、中国发明专利200余项,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3000万元。
本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把传统化学工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学科的使命,走出了一条研究、开发、生产、推广应用为一体的成功之路,为我国和浙江省化学工业的转型升级及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公认和社会的高度赞扬。如:徐振元教授开发成功的“毒死蜱绿色合成技术”在浙江新农某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3000吨高质量毒死蜱的生产线,使其成为我国生产毒死蜱规模大、产品质量最好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许丹倩研究员开发成功的“农药关键中间体-乙基氯化物的绿色合成技术”,已成功在浙江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年产5000吨乙基氯化物的减排降耗清洁生产线,该成果已被列入我国石化行业“产业振兴支撑技术目录”中的推广类技术。马淳安教授开发成功的“3,6-二氯吡啶甲酸的绿色电化学合成技术”已分别建成100吨/年和500吨/年的生产线,预计年增利润分别可达3000万元和1.5亿元;合作建立年产2.8万吨丁二酸的生产线,该技术采用闭环生产工艺,基本上实现了三废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刘化章教授等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氨合成催化剂及其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A110-2、A301、ZA-5等新型催化剂已转让9家催化剂厂(包括我国氨合成催化剂研究的鼻祖、最大的化肥催化剂生产基地--南京化工集团公司催化剂厂(现德国南方化学(S??D-CHEMIE)公司)),市场占有率50%以上,支撑我国合成氨工业半壁江山并出口国际市场,创造了150亿元经济效益;开发的新型氨合成塔内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35%,甲醇合成塔销售200余套。李小年教授及其团队承担的国家能源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煤清洁利用转化催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自主创新的催化剂成套技术,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首套18万吨油/年示范工程;发明开发的催化加氢合成间氨基苯磺酸的绿色工业技术、无溶剂法加氢合成卤代芳胺催化剂及其绿色工艺,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计建炳教授建成了我国生物柴油单套设备生产能力最大的工业生产装置。姚克俭教授、计建炳教授等分别研发的高效大通量DJ系列塔板、高效复合塔,超重力场气液传质设备等具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化工、石化等400多家企业中应用,年均节约标准煤31万吨,对过程工业的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学科负责人:李小年教授、马淳安教授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