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学科概况
材料是所有产业的基础和先导。为实现“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能用”的创新价值链,秉承“把科技变为生产力”的建所使命,我所重点布局和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目前,本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2个二级学科),同时拥有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在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权限。2004年开始,挂靠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招收培养研究生;2008年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在职申请学位审批权限;2012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已建立了一支由海内外高级人才领衔,年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现有中级以上专职科研人员13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2人,副高级职称35人,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3人。科研人员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6人,浙江省“****”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中科院“国际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5个。
本学科拥有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已具备了材料制备、熔炼、合成、加工成形、分析测试的系统条件,产生了新型阻变存储材料探索、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高功率透明陶瓷窗材料、微驱动技术、多功能造影剂制备技术、超硬碳膜材料与装备研制等一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取得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与供能系统技术、石墨烯和磷酸铁锂的应用研究等一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本学科已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30余个,成为中国南车、德国Bosch公司、美国GE公司、宁波韵升等国内外大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本学科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都选派多位科研人员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或国际交流,举办大型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同时,也通过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等合作形式,从全球积聚一批海外知名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所兼职、合作研究、短期访问。
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51人,硕士研究生155人。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一门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分子、原子、电子等多个层次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致力于先进材料与相关器件开发的工程学科。本学科将应用现代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计算技术,研究材料科学中的物理与化学问题,着重研究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和转变规律,以及它们与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规律改进材料性能,研制新型材料,发展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探索从基本理论出发进行材料设计、加工制备。
通过围绕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2个二级学科开展研究工作,本学科已形成以新材料探索、技术集成、工程化和向产业化转移为一体的专业特色。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包括:
(一)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设有5个研究方向:
1、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该学科方向以纳米功能材料可控装备为基础,以材料性能优化和调控为重点,以发展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和器件为终极目标,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有:纳米材料功能化与应用技术、三维纳米结构与器件、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功能氧化物薄膜与器件、传感技术与环境检测、生物医学成像、检测和治疗材料以及高性能荧光粉等。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崔平研究员、许高杰研究员、李勇研究员、秦禄昌研究员、吴爱国研究员、曹鸿涛研究员、黄庆研究员、解荣军研究员、蒋俊研究员、林恒伟研究员、郭建军副研究员、诸葛飞副研究员、程昱川副研究员、孙爱华副研究员、王彪副研究员、胡春峰副研究员、梁凌燕副研究员。
2、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该学科方向主要开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性能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研发与产业化、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磁电敏感材料与磁性传感器、磁性材料失效与表面防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李润伟研究员、闫阿儒研究员、沈宝龙研究员、刘平研究员、宋振纶研究员、丁军研究员、张健研究员、杜娟研究员、詹清峰研究员、陈斌副研究员、陈仁杰副研究员、刘兴民副研究员、常春涛副研究员。
3、表界面化学与物理
该学科方向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对材料表面的化学组分、结构、形貌等进行主动设计和调控,以获得特殊物理化学特性的功能表面。目前技术手段主要有气相沉积、液相沉积、激光涂覆、热喷涂等,开展薄膜与涂层的物理化学性能(耐腐蚀、抗氧化、耐候、吸附和润滑等)、力学性能(硬度、韧性、强度、附着力、耐磨和减阻等)、特种表面性能(装饰、疏水、光电、光热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薛群基院士、陈建敏研究员、乌学东研究员、宋振纶研究员、汪爱英研究员、黄峰研究员、李华研究员、王立平研究员、江南研究员、柯培玲副研究员、曾志翔副研究员、李金龙副研究员。
4、燃料电池技术
进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和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内容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高温电解水制氢、汽车用氧传感器和尾气净化处理器以及海水淡化用能量回收装置。目前该研究机构是全球最大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发团队和平台之一。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王蔚国研究员、叶爽正高工、官万兵研究员、许赪研究员、尹宏峰研究员、王建新副研究员、苗鹤副研究员、李华民高工、牛金奇高工、杨成锐高工。
5、新能源材料及相关技术
该学科方向主要依托于宁波工研院(筹)下属新能源技术研究所,面向新世纪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有选择地开展光伏新材料与技术、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与技术、制氢与储氢技术、材料计算、LED节能和核能等领域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研究。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戴宁研究员、宋伟杰研究员、刘兆平研究员、陈亮研究员、周生虎研究员、万青研究员、葛子义研究员、黎军研究员、王德宇研究员、方俊锋研究员、许晓雄研究员、黄爱生研究员、张建研究员、薛立新研究员、解荣军研究员、黄庆研究员、杨晔副研究员、张亚杰副研究员、孔春龙副研究员、张秋菊副研究员、周旭峰副研究员、夏永高副研究员、竺立强副研究员、戴明志副研究员、鲁越晖副研究员、酒同钢副研究员、刘国强副研究员、李佳副研究员、陶慷副研究员。
(二)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设有3个研究方向:
1、海洋工程防护技术
该学科方向面向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构筑了具有特色的海洋防护材料设计、制备与评价平台,依托宁波市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在钢结构防护、混凝土防护、海水耐蚀材料、抗冲蚀材料、海水润滑材料、部件原位修复等材料防护技术方面开展工作,致力于在船舶制造、海洋平台、海洋建筑等直接在海水环境中应用的材料表面防护工程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薛群基院士、陈建敏研究员、乌学东研究员、宋振纶研究员、李华研究员。
2、装备关键部件表面强化
该学科方向通过装备关键零部件表面改性及先进薄膜/涂层技术研究,发展具有强韧功能一体化、抗磨、自润滑、自适应、自修复等特性的表面改性技术以及复合薄膜体系,发展数控机床、精密制造、高速加工等行业关键部件表面强化材料,形成核心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汪爱英研究员、黄峰研究员、王立平研究员、柯培玲副研究员、李金龙副研究员。
3、金属表面材料防护
该学科方向主要开展以镁合金、铝合金、锌合金等轻合金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替代钢铁、铜合金的防护技术研究,通过应用涂层和镀层复合的方案,改善轻金属的耐蚀性、耐磨性等性能。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乌学东研究员、宋振纶研究员、汪爱英研究员、曾志翔副研究员、李金龙副研究员。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工艺及其在光电功能器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本学科培养对象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材料制备的基本物理化学方法和技术,掌握分析材料结构,研究材料物性、材料改性、材料制备与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具有开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的基本能力。
本学科着力培养学科知识全面,综合应用能力强,国家亟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技研发人才。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实践,以开展纳米功能材料及应用等相关领域关键或共性技术攻关和实现系统集成,形成工程化技术为依托,基本形成3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基础性课题培养一批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结合应用技术课题培养一批面向市场的技术研发人才,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培养一批懂业务、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