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以促进干旱半干旱资源缺陷区持续高效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基本手段,致力于旱地与绿洲农作制,作物栽培与生态生理,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药用植物的栽培与驯化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开发。
一、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1986 年获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 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 年与作物遗传育种学共同申报获得作物学一级学科授权点,2003 年在一级学科下自设药用植物的栽培与驯化博士学 位授权点,目前拥有博、硕士点各 2 个。
二、学术成就及近期开发重点
1 、旱地与绿洲农作制方向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科技部攻关项目,甘肃省科技厅及计委攻关项目30余项,在雨水就地入渗利用理论、水肥耦合、农牧结合、间套 复合群体增产的技术与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项目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二等奖各 1 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地厅级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 和国际、国内会议发表论文 120 余篇。研究成果中,将多熟种植推移到海拔 1500 米以上的高原 一熟不保灌区 , 并开创 “ 吨粮田 ”“ 双千田 ” 高产高效技术 , 是对多熟种植技术与理论体系的重要充实。
本学科点近期开发重点:集流节灌,保护性耕作技术与理论体系;复合群体根、水、肥时空分 布与协调机理,群体内组分间的化感作用机理和应用、超高产模式化生产技术的研制。
2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方向本学科点在作物抗旱生理生态、模式化栽培、抗盐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随着干旱 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重,开展作物抗逆生理生态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可为克服干旱盐 碱危害、提高中低产田产量和效益提供超前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7 项,地厅级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 会议发表论文近百篇。学科点开展的以试管内特定生态条件中幼苗物质和能量代谢、转化及相 互关系等方向的研究,有可能创立试管生态学。
开发重点:作物的模式化栽培与精准管理,葡萄、扁桃等特种植物的引进、转化与推广
学术成就及近期开发重点
3 、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方向:本学科点以黄土高原西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教学和 科研工作。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奖 17 项,其中省部级一、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5 项, 厅局级奖励 6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 7 部。本学科点在生态系统的 多元调控理论和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开发重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多元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
4 、药用植物栽培与驯化:已完成科研项目 10 余项,在相关刊物发表论文 30 余篇。目前实施 “ 西部专项 ” 、 “ 948 ” 专项、 “ 国 家 GAP 建设 ” 、 “ 省长基金 ” 等科研项目 8 项。
开发重点:西北特色药用植物驯化栽培与繁育技术体系,道地中草药GAP建设,药用植物营养调控.
三、学术梯队
本学科点共有教学研究人员21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8人,其它人员3人.学术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硕士学位获得者2人,在读博硕士各1人,50 岁以上人员 2 人.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