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培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力学及相关专业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达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事业的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硕士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掌握固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深入了解固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实验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了解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能够创造性的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应用工程力学基本理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科研道德,能胜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和初步具备学术交流的能力。
基本学制:2.5年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学生需要努力完成导师布置学习计划,公共学习内容将组织导师组集体指导,硕士生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选题应在本学科或交叉学科范围内,选择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问题,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课题。论文工作初期必须作开题报告;论文进行过程中,接受导师组对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检查,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能够体现硕士生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优良的科研道德和严谨求上的学风。
实行学分制,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73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3 学分(必修课不少于 20 学分),必修环节 8 学分 ,学位论文 32 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
1 | 固体本构与破坏理论 | 1. 细观损伤力学与连续损伤力学的理论(本构)模型、计算与实验方法; 2. 金属材料细观结构(包括其缺陷) 表示理论及其对材料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微结构演化,损伤与断裂的细观机理、材料力学性质的设计; 3. 混凝土材料细观结构和缺陷理论,混凝土材料的损伤与断裂细观机理。 |
扶名福*,宋固全*,黄模佳*,李相麟,彭南陵,陈良森,丁成辉,邹文楠 |
2 | 新型材料的力学行为 | 研究新材料的力学性质,研究智能材料的力学性质,研究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控制机理与材料微结构的关系。 | 扶名福*,宋固全*,李相麟,彭南陵,陈良森,邹文楠 |
3 | 固体力学中的数值方法及仿真 | 1.固体材料(包括智能材料)在静、动、热环境中的力学模型、力学分析及计算机数值模拟; 2.有限变形、失稳、损伤、破坏在不同尺度下的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相互关系; 3.有限元计算新方法和新理论,如无网格有限元法。 |
扶名福*,宋固全*,黄模佳*,李相麟,彭南陵,陈良森,丁成辉,邹文楠 |
4 | 实验力学 | 1.现代测试技术在工程结构的疲劳断裂、强度、寿 命、损伤及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2.现代测试技术在工程测试与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3.脆性材料断裂韧性的测试技术以及测试技术在工程结构断裂韧性测试中的应用; 4.材料微结构的X-射线衍射测量、超声波测量、电子扫描测量。 |
扶名福*,宋固全*,黄模佳*,李相麟,彭南陵,陈良森,丁成辉,邹文楠 |
5 | 应用弹塑性力学 | 1. 连续介质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经典问题的研究; 2.从宏观和细观角度研究复合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强度方法和试验技术,复合材料损伤和断裂的力学特性及其机理; 3.工程振动的分析与控制, 振动机械的动力分析与优化设计; 4.流固耦合问题; 5.工程结构的疲劳、断裂(耐久性及损伤容限)设计中力学问题的新概念、新方法; 6. 老龄结构的延寿, 可靠性分析。 |
扶名福*,宋固全*,黄模佳*,李相麟,彭南陵,陈良森,丁成辉,邹文楠 |
注:
1.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的学科研究方向表格可加行。
2.研究生导师必须是经过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在本点具有上岗资格的导师。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