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一、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关于材料的成分、微观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和它们的性能与用途之间有关的知识的开发和应用的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原材料和资源方面我省具有较大的优势,对材料的需求量大、质量、性能要求高,这为材料研究、开发、应用及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研究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先进材料、新材料的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应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理工科结合的学科。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知识,熟练地掌握有关的先进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法、测试手段和评价技术,深入了解材料性能与其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立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研究工作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或在大型企业公司担任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三、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学科的科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3.具有从事材料物理化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深入了解材料性能与其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各种新材料的开发能力,应用和解决与材料制备有关的工程问题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研究方向
1.高性能薄膜材料
2.材料界面热力学
3.材料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
4.材料扩散热力学与动力学
5.电子材料物理
五、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包括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三种方式(含联合培养、委托培养)。
培养过程注重以下原则:
1.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文明礼貌教育;
2.鼓励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公益劳动,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导师要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制订每个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导师所在单位要为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4.鼓励聘请外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兼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合作培养;
5.鼓励跨一级或二级学科的两位导师共同培养一位研究生;
6.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考试方式。除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外,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7.学生除了选修本专业课程中的任选课程外,还可根据导师要求或个人意愿,选修我校其他院(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8.凡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至少2门本科生必修的主干课程。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记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9.教学实践是培养提高研究生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内容可以是40学时左右的课程讲授或辅导、指导实习、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等,要求在第四学期前完成,完成后由负责教师写出评语,不合格者应重新进行;
10.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撰写学术论文,一般要求研究生毕业之前要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含会议论文)公开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1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应修满的学分总数至少为27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14学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如确因学科发展需要,还可在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之外另增开1—2门研究方向学位课(届时须报研究生部培养科备案)。
七、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使研究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全部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硕士生论文的指导,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组成指导小组,既要发挥导师的专长和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注意发挥指导小组及教研室其他人员的作用。
来自工厂企业的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主要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及应用价值。其论文工作以学校导师为主进行指导,同时可根据需要和可能从选送单位聘1-2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协助指导教师。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提交文献总结及选题报告,并经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
硕士生论文的要求:
1.对所研究课题应有的新的见解,对某些理论或生产技术问题力求在理论或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要求新见解有科学依据,但不一定要求对新见解进行再实践的验证或生产检验。
2.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广度和工作量。论文应是由本人独立完成,要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从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均应表明作者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一般应包括立题依据(调查研究和文献综述)、实验方法、数据处理、理论分析及结论。文末应附有参考文献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整理的原始数据,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图表精确、计量单位正确。
八、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后须提出论文答辩申请,经导师、教研室同意,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组成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五人组成,应至少聘请一名外校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申请硕士学位者必须至少公开发表1篇论文。
九.学分要求
课程总学分为27-30学分。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