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专业名称:音乐与舞蹈学
专业介绍:新疆艺术学院自1958年创建,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而“歌舞之乡”的丰厚积淀为本学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养料。本学科奠基及建设期间,被称为“新疆第一舞人”的舞蹈大师、舞蹈教育家康巴尔汗,音乐作曲家邵光琛、十二木卡姆研究专家苏莱曼、着名声乐教授齐宏恩、潘恩泽等为我院及新疆音乐舞蹈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着名艺术家王燕樵、郭凌弼也曾在我院任教,现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曾在这里工作,为新疆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本学科已发展成为地域性强、民族特色鲜明、在自治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学科以基础厚重,特色鲜明而着称。音乐学下设的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方向。在学科建设方面,已逐步形成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外木卡姆比较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和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研究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维吾尔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研究、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新疆音乐创作研究、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研究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向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侧重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揭示新疆少数民族之传统音乐与伴其共生的绿洲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及屯垦文化等文化背景的内在关系。对之进行音乐形态学、音乐文化学的研究。在新疆艺术学院学科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学科方向的内在机制的建设。培养出一批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音乐表演和理论研究人才,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1年学科点成功申报自治区“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研究”基地,又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高层次研究平台。本专业方向主要对新疆地区音乐的针对性研究,其研究范围是对新疆地区的特定所属群体所拥有的音乐文化研究,这一特定的群体居住新疆的特定地理范围内各民族音乐,同时涉及相关民族音乐学理论和实施操作的相关办法。旨在培养具有独立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考察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熟悉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能够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将新疆民族音乐现象置于特定的地理、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揭示新疆各民族音乐与其生存背景的共生关系,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最新学术动态。
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向:
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研究
维吾尔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研究方向以木卡姆与麦西莱甫中的音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特点是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世界的眼光和高度将木卡姆与麦西莱甫中音乐文化现象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中,揭示木卡姆与麦西莱甫中音乐的存在样式与人文背景的共生关系。本学科通过资源转化,将原生态维吾尔木卡姆与麦西莱甫艺术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民间艺术走进高校课堂;通过教育传承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将木卡姆的保护、传承与研究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本学科方向长期以来注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以下优势:一是2011年学科点成功申报自治区“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研究”基地,为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二是汇聚了一支热衷于木卡姆与麦西莱甫教学及研究的学科队伍,学科方向成员近几年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及省部级课题项目;三是强化了木卡姆与麦西莱甫传承方式的研究,学科点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请来了乌兹别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的专家进行了教学、排练及演出等艺术活动。选派了木卡姆教学科研骨干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国外木卡姆艺术。与此同时还邀请了各地民间木卡姆传人来学科点从事演出和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定期进行学术讲座;四是参与编辑出版了《哈密木卡姆》《拉克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等一批音像资料;五是学科方向成员积极参加国际木卡姆学术交流、展演、比赛活动,多名师生在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市举办主题为“木卡姆世界”的国际木卡姆艺术节上获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木卡姆与麦西莱甫及其相关音乐理论,揭示和总结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生存、发展、变异的基本规律,探索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麦西莱甫构成的形态学与文化学特征,阐释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麦西来甫文化内涵以及对当代音乐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旨在培养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理论研究方向的高级研究人才和教学人才,具备系统、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理论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具有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在木卡姆与麦西莱甫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长并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能担任高等院校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舞蹈学学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伊始,就致力于对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保护,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该学科方向根植于丰富多彩的新疆民族民间舞蹈之沃土,重视将独特的地缘、民族、多元文化优势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和教学优势,从新疆现当代舞蹈第一人康巴尔汗开始,历经几代舞蹈教育家,尤其注重将新疆民间的舞蹈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特别是对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等新疆世居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教学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并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成果,为当今新疆舞蹈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人才,也为新疆舞蹈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在自治区舞蹈教育中的龙头地位,为自治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
新疆舞蹈史研究
该方向重于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包括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纵向研究的内容是从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角度梳理新疆各民族舞蹈的发生、发展、演变脉络;横向研究则广泛涉及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回族等新疆世居民族的舞蹈文化。宏观研究指探讨新疆各民族舞蹈产生的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及其历史地位、艺术价值、社会影响等;微观研究指具体舞蹈家、舞蹈作品、舞蹈动作的研究。该方向的学术研究不仅是对以往新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重新审视,也是为未来舞蹈的发展提供借鉴。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
新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研究
该方向主要侧重于新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研究方面,教学研究重视对新疆民族民间原生态舞蹈的教育传承和保护,把其提炼成有训练价值的教材,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堂训练上同样遵循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质,加强民族民间舞基训与技术技巧课、表演剧目课等重点专业课程的研究实践,完善新疆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体系。理论研究侧重于舞蹈文化以及历史的多维层面,探讨新疆民族民间舞蹈产生的文化因素及其历史地位、艺术价值、社会影响等。其学术成果对本学科未来的教学、创作和科研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也将对新疆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
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研究
该方向在古老西域文化的深厚底蕴衬托下,侧重于对新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尤其是对新疆民族精品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其学术研究以及编创理论体系的构建对保护新疆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对自治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艺术创作对介绍、宣传新疆的舞蹈艺术,提升其世界影响力,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团队建设方面,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7人,学术带头人曾多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园丁奖”等的多项荣誉称号,在舞蹈教学、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主持策划并参与过全国各大型综合歌舞演出活动,其创作的多部民族民间舞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舞蹈大赛奖项。研究生导师均有过国外留学或高访的经历,在自治区乃至国内舞蹈艺术教育及舞蹈创作领域有突出贡献。
科研建设方面
近年来出版的《塔吉克族舞蹈教程》《舞蹈基本功训练教程》《维吾尔族舞蹈教程》等多部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教材,填补了新疆舞蹈教育理论研究的空白,王泳舸教授主持的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疆现当代舞蹈史研究》的结项成果—《新疆现当代舞蹈史纲》填补了自治区舞蹈史论研究的空白,多篇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自治区第一个舞蹈专业的精品课程。塔来提·吐尔地教授主持的《新疆民族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获第七届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依托新疆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新疆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的优势,由学术带头人带领该团队的其他成员也相继开展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如中外乐舞比较研究、西域乐舞史研究、丝绸之路乐舞、新疆当代舞蹈创作研究等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艺术创作方面
该团队成员创作的多部体现新疆民族特色的作品如《远古灯舞》《初雪》《山鹰之邦》《铃铛少女》《晨曦中的玫瑰》《当美人遇见美人》等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过国际舞蹈比赛、全国舞蹈大赛、桃李杯舞蹈大赛等多项奖项;本着学院“立足本土、面向全国、辐射中亚,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己任”的目标,近年来,该学科也是加大了同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联系,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培养舞蹈艺术人才,连续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也屡现我院师生的身影,这种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了学科的稳步发展,更进一步提升了新疆民族民间舞蹈品牌的影响力。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