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武汉大学研究生中外政治制度专业介绍如下: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三年制)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政治学研究和政务管理人才。要求学生乐群敬业,立志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谦虚、善良;
具有扎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和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特别是系统的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并对中国或某一外国的国情和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同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能够从事党政机关的政务管理、政策调研和宣传出版工作,或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原则、结构、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改革。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文化
研究中国各个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原则、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和政治文化方面的关系。
3、.比较政治制度
选择一组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4、英语国家政治制度
英、美、加、澳、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结构与运行,以及这些国家政治文化的源流和变异。
5、比较政治发展
对不同国家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环境进行比较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研究生的学制及学习年限为3年。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且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署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的,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应修满的学分总数为4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2分,学位论文10分,应修满的课程学分总数为30学分。其中:
学位课程总学分为25,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等三个部分,具体学分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一级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12学分。
选修课总计5学分。选修课由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选修课包括计算机、
管理、人文、体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本专业研究生选修公共选修课不超过2学分;专业选修课应根据导师的指定,选修本学科内拓宽知识面和深化专业知识的课程。
此外,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须在导师的安排下补修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补修课不得少于2门,不记学分,但须经任课老师考核合格。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2学分)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导师可安排学生参加各类教学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如挂职锻炼、专业实习、辅导本科生课程教学、答疑批改作业,参加社会调查、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等。各类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应记录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中,经培养单位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
2、中期考核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本专业研究生应在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培养环节后进行中期考核,由本学科点根据考核成绩以及学生的情况,决定其是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淘汰退学等。
六、学位论文及科研要求
1、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
本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新意,总体上应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并经导师审核同意,于第五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和做出撰写计划,并向本专业组织的教师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进入论文写作阶。
学位论文应该内容充实,逻辑严谨,资料准确,言之成理,格式规范;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引文重复率检测,符合学校规定的标准方可进入答辩。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以及论文标准的评定,严格按照学校已有规定执行。
2.、科研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七、培养方式
在培养与管理体制方面,采取导师为主、个人指导与专业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学习和身体健康,实行以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在教学与能力培养方面,注重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发表读书报告、导师指导学生撰写阶段性论文,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具体方式,在教学中加强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并具体指导和强化研究生文献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以便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研究生的独立开展研究的工作能力。
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将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1个月内制订出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