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介绍如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1994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是我国第二批开展MBA教育的17所院校之一,2002年又成为全国首批试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30所院校之一。二十多年来,我校MBA教育以清晰明了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践、周到细致的管理服务,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紧密结合,造就了一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财经分析工具、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经济各类法律事务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截止2015年6月,学院已毕业MBA学生约3000余人,EMBA学生2000余人。许多毕业生凭借其扎实的财经与法律知识功底和卓越的管理与领导能力,已经走上政府或企业的高层管理岗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教育依托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大主干学科交叉融通的学科特色,以及专业化的MBA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品牌,成为培养职业经理人与业界领导者的摇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着“举全校之力办MBA教育”的宗旨,于2001年成立了学校直属的“MBA教育中心”,专门负责MBA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2004年4月,在MBA教育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MBA学院,专门从事MBA和EMBA教育。MBA学院是集教学、科研和管理于一体、专门培养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人才的商学院,其下设MBA和EMBA两个学位项目办公室与EDP项目管理办公室,8个教研中心(含19个开放式课程教研室),6个科研机构(含企业价值研究中心、“中华财务”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中外MBA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等),6个行政事务管理与服务部门。学院现设有全日制MBA、非全日制MBA、非全日制EMBA及EDP项目,提供包括专题报告在内的69门MBA课程和41门EMBA课程;学院每年招收MBA学生约400人,EMBA学生100-200人,在校学位项目学生约1000人;学院拥有独立的MBA教育设施,包括专为MBA和EMBA学生提供的教室、阅览室、报告厅、实验中心和学生公寓等。学院现有来自于校内相关学院、国内以及国外著名大学的任课教师180余人,全职管理与服务人员40余人。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学院的声誉和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11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顺利通过国际MBA协会﹙AssociationofMBAs,简称AMBA﹚认证,成为大陆地区第7家AMBA国际认证成员(财经院校第1家)。2014年10月9日,以优异成绩通过AMBA复评(获5年期认证资格)。2013年我校获“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2名,“中国最具价值EMBA”排行榜第8名。2009年12月,时任院长汪海粟教授获全国MBA教指委颁发的“全国MBA教育管理突出贡献奖”。学院基于“创新培养模式”而于2010年创办的、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合作的全日制“3S(Student,Staff,Soldier)”MBA项目,被AMBA认定为“世界首创”。
学院秉承的使命是:“发挥专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办特色鲜明、持续创新的MBA教育”。其中,MBA项目的使命是:“培养财经与政法融通、专业与责任并重的职业经理人”,EMBA项目的使命是:“培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业界领导者”。
学院实行以“特色、特长、特区”为核心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战略。特色,即发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交叉融通的比较优势;特长,即教师必须学有专攻,做到科研、教学和实践并重,能满足MBA教育系统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的需要;特区,即学校赋予学院实施教育改革的权利和空间,使之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实验区。其中,MBA项目实施以“问题、能力、责任”三个导向为核心的组合战略。问题导向,即教学要密切联系经济活动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能力导向,即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综合素质;责任导向,即通过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的变革,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EMBA项目实施以“决策、整合、创新”三个导向为核心的组合战略。决策导向,即培养在复杂环境中领导者的判断和抉择能力;整合导向,即提高对组织内外部资源识别、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创新导向,即提高跟进前沿、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发展趋势,使得工商管理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将坚持“责任”、“开放”、“合作”、“创新”的MBA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力争把MBA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商学院!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