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吉林化工学院研究生热能工程专业介绍如下:
本学科以培养热能工程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合格的德智体条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治学严谨、身心健康;在热能工程专业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深入了解热能工程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本学科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其中学术型主要培养从事学术研究的专门人才,为博士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应用型、复合型则以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主要为相关企业与研究院所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1.能源材料与新能源电力技术
2.工程优化设计与腐蚀防护分析
修业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为以基本修业年限为3 年的弹性学制,原则上不超过5年。
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7学分
授予工学硕士
培养方式
1.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安排
(1)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中的作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阅读3-5部本专业的经典文献,并在第二学期期末之前提交两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2)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3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
(3)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4)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硕士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
(5)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采用研讨式、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工程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发挥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7学分,按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6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和发展方向课(6学分)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考核方式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科基础课中至少有一门课程为闭卷考试。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化工学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区分学术型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学科专业,可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对硕士学位论文提出不同的要求。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学术交流。
1.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分别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实践的内容必须是面向低于本学历层次教学第一线的具体工作,一般应面向本科生担任相当于助教的工作;科研、工程实践的内容必须是科研或工程设计的具体工作。
2.学术交流。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本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本人至少要在学术会议上报告学术论文1次。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