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介绍如下: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专业代码:085223授予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船舶设计与建造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总体要求是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为基本出发点,以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工程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有独立思考分析科学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既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又能够独立地承担本专业学科中较为主要的工程设计工作、应用软件开发和实验研究任务,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SCI、EI和ISTP索引的有150余篇,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本学科与日本广岛大学和英国哥拉斯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设立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日本常石造船公司的研究生奖学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依托辽宁和环渤海地区造船与航运基地,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了“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取得了突出的科技转化合作成果。批准成立了“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连市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船舶与海洋平台设计及数字化技术研究
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与管理技术研究
3、结构失效、振动和噪声机理、预报及控制研究
4、水动力学及水下爆炸研究
5、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三、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为主,重点进行工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同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为2年。
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