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由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三方面必修内容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国古代小说与伦理文化、明词史、佛教与中国文学、中国古典戏剧研究等选修课程组成。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在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普通高校二类优秀课程,2000年又被江苏省教育厅普通高校一类优秀课程。本学科是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后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点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高级专门人才。现在经过长期坚持加强人才培养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方略,本学科已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现在,本学科正积极准备条件,努力为创建省、部级精品课程,申报博士点而奋斗。
一、 历史的回顾
古代文学是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最久、积蕴厚实的课程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有王进珊、蒋廷耀、严济宽等教授,致力于课程建设,开设有《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文论》等课程。王进珊先生与著名学者郭沫若、田汉、朱东润、赵景深、施蛰存等,有着广泛的交往,为本学科的发展拓宽了途径。到六十年代,本学科的主讲教师已达10人左右,承担起本、专科及函授等教学任务,并自编《中国文学史》教材。至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史》更为中文系主干课程,开设七学期,所用教材为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并开设《文心雕龙研究》(郝立诚)、《刘禹锡研究》(郭广伟)、《史记研究》(吴汝煜)、《聊斋志异研究》(郑云波)等选修课,还编有《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书目》,很受学生欢迎。至八十年代,积极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小型学术报告会,本专业教师具体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那些当年的本科生,其中有不少已成为国内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如北大教授傅刚、南大教授张宏生,均为那一时段的本科生。本课程被确立为校级重点课程。至九十年代,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古代文学课程压缩至六学期,后又缩为五学期,相沿至今。在新的情况下,我们力求做到课时减下来,质量提上去。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着眼,丰富选修课的门类,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出《唐宋诗学研究》、《中国文献学》《佛教与中古文学》、《古代文学批评史》、《古代小说与伦理》、《古代戏曲研究》、《古代文论选读》、《中国文化史》等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所开各课程,注意课程之间的融通与交叉,拓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领域,构建新的古代文学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考研者与日俱增。本课程于1993年获江苏省教育厅优秀二类课程奖,并获江苏省教委古典文学课程建设优秀教学成果奖,同年,本学科被徐州市总工会表彰为先进集体。1995年,被江苏省教委命名为“创文明新风,树师表形象”先进集体。2000年获江苏省教育厅优秀一类课程奖,并多次并学校评为先进教研室,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等。
二、 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本课程在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和清晰思路。主要有三点:
(1)建设一支相当强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学的基础: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是本学科同人多年来坚定不移的基本理念,因此,许多同志宁肯多吃苦、多受累,也要支持年轻同志外出读学位、攻学历。经过多年努力,现在上“古代文学”基础课的教师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5名,其中博士9名;基础课程“古代文学”曾在96年获得“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00年获得“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01年获得“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本学科搞好教学工作的坚实基础。
(2)以丰厚的科研成果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支撑: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是本课程一向坚持的基本思路。在教学中,赵兴勤教授的“伦理与古代小说”课程有《明清小说论稿》、《古代小说与伦理》2部专著和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作支撑;陈洪教授、博士的“佛教与中古文学”课程有《佛教与中古小说》(博士论文)、《升霞与涅槃》等3部专著和2项省级科研项目作支撑;张仲谋教授、博士的“词学研究”课程有《明词史》、《近古诗研究》等4部专著和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作支撑;吴建民教授、博士的“古代文论”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参编教材)、《中国诗学理论体系》、《原人论》等3部著作和1项省级科研课题作支撑;于盛庭副教授的“古典文献学概论”有《全唐文》校点、《御批纲鉴》校点等3部著作的参编实践经验作教学支撑。教学有相当深厚的学术含量。教师的丰厚学术成果是本学科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力支撑。
(3)以学术文化氛围和学术理论前沿作为教学的导向: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关注学术理论前沿动向,是本课程教学的主导方向和良好风尚。由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因此能够在讲授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在教学中以各自独特的学术品格向学生介绍新信息、新动态,使教学一直处于贴近学术前沿的鲜活状态,从而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培养学术兴趣和敏感、激发其悟性。事实上,这既是对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使之尽早领悟门径,进入学术角色;也是对教师科研的强力推动。
(4)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研究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中,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研究能力作为明确的目标。因此,本学科辅设的选修课,如古代文论、古典文献学、诗词鉴赏、各种专题研究、科研训练等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开设的。
三、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课程建设起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
本学科专业教师有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占总人数的51%,硕士学位以上者11人,占80%。师资学历层次较高。
在年龄结构方面,50岁以上者仅2人,占总人数的15%,40岁以上者5人,占40%,30岁以上者4人,占30%,师资年龄结构比较理想。
在职称结构上,具有正高职称者4人,占40%。
知识结构涵盖诗词学、小说史、戏曲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等多个方面。教学队伍成员,大多有着十余年的教学经历,长者可达三十年之久。教学经验丰富,每年的教学评估成绩大都在95分以上。
本学科特别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每位青年教师都制定有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并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
四、 加强制度化建设
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好。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也颇下了一番工夫。在教研活动、备课及教案检查、教学进度控制、听课评课、教学效果反馈、考试阅卷、学年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答辩等方面,我们都结合校、系(院)的有关规定,落实了实施办法,逐渐形成照章办事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教研室的工作一直处于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状态中。在试题库建设、优秀课程申报、教学大纲修订等工作中,大家通力合作、各司其责,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
制度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有:
1、持教研室活动定日期、定主题、定目标、定检查的“四定”制度。
2、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在教研室内部经常性地开展教学评课活动,因此陈洪、吕靖波、王淑梅、张筱梅等同志曾多次被评为校、院级优秀教学奖。
3、持检查教案、教学进度和试卷审核、流水阅卷制度。
4、毕业论文答辩与指导者分离,保证指导质量。
5、建立导师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6、试题库定期更新。
五、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本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吸纳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注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学科同仁注重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具体做法是,首先打破旧的教学模式,作好充分准备,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适当采用专题讨论。布置一些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要求学生阅读、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评述各家观点,有根有据地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学生间的争论,特别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学科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辅以实践训练的教学方法,在现有教学手段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知识信息。为了改革教师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我们早已注意采用专题讨论、设计练习册、思考题集、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等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研究作家作品的能力和学术素养。
在教学中还采用了以下几种尝试:一、在口头讲述的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形象性的知识信息,用多媒体介绍与作家作品相关的图像,如作家画像、重要版本图录等。二、适当介绍一些与作家作品相关的影视音像资料。三、适当穿插一些重要作家的遗址、纪念馆社、文化遗迹等信息。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训练,如指导学生点读原著、讨论专题、撰写学术笔记和论文等。五、组织学生学术讨论会,鼓励推荐学生发表论著。六、鼓励学生从事课余文学创作,适当资助学生刊印作品。
其次是改变过去学生阅读完全放任自流的状况,给予具体指导,解决学生该读什么书、怎么读的问题。把学生无目的、无计划、凭兴趣的读书改变成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读书。我们通过学生会和零点学堂组织学生举办读书研讨会,习惯起以大批学生学习钻研该课程群的的兴趣。
再次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采用给学生提供资料线索,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术短论,然后由教师
进行分析评述,教给学生具体的学术研究与写作的方法技能。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要求学生做好课外读书笔记,把检查课外读书笔记的结果记入平时成绩。二、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外作业,老师及时批阅。三、把检查课本知识和检查实践能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从事学术研究、撰写论文、发表论著。四、组织课堂讨论,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培养清晰的学术思路。五、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并有专任教师具体指导,正常开展活动。
最后是改变过去文科没有作业或作业很少的状况,设计了练习册,训练学生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考核的实际需要。
当然,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从事课余文学创作活动,包括用旧体诗词形式写作等。
在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后,我们将全面推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需要,我们已经实现了教案电子化。现在老师们早已收集准备了许多音像资料,制作成许多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投入使用。
六、教材建设及改革
本学科的各门课程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基础上,都有最新的、科学的、实用的教材和配套的练习设计和考核办法。“中国古代文学”采用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四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三编六册)为教材。“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 采用自编《古代小说与伦理》教材。“中国古代文论”采用李建中主编、吴建民参编的《中国古代文论》为教材。“佛教与中古文学”采用自编为教材。“明词史” 采用自编《明词史》为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采用洪湛侯主编的《中国文献学》为教材。在使用教材时充分考虑基本理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突出重点,兼及体系,既不脱离教材主线,又不拘泥于教材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各门课程均设计了相关的扩充性学习资料,如《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书目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练习册》、《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写作指南》、《中国古代文论原著选读》、《中国古代文论思考、练习题集》、《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书目提要》《中国古典文献检索示例》等,这些资料在使用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门课程已制作完成了电子教案,有些已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即将在文学院的网络上公布。
七、教学效果
本学科的教学取得了学生的好评,也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
我院毕业生在考研中,报考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多,从01年到04年连续四年,我院考研被各
高校录取的学生中考上古代文学专业的全院录取率占30%。有不少人以名列前茅的高分考取名牌高校,在历届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中,古代文学选题的数量一直遥遥领先,不少学生的论文入选院校两级优秀论文,一些同学的古代文学研究论文已经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这些都足以说明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浓厚的,教学效果也是好的。
校外专家评价较高:
校内同行专家认为:(1)本学科课程构成合理,选修课起到了拓宽、深化基础课的作用,注意到从文化学的广度、理论的深度和学术基础等方面培养学生,十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夯实学生的学术基础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2)本学科的学术、教学基础很好,教学队伍职称、学历构成情况相当不错。本学科的任课教师近年来担任过或正在承担10项以上的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曾获得过省级二类优秀课程、省级一类优秀课程,教师有不少同志获得过校级优秀教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学成果等奖励,授课水平普遍高。(3)本学科长期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这从后续课程的教学中、毕业论文、的选择率高和考研上线率较高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评价:(1)本学科的老师上课态度普遍认真,十分关心同学的学习。(2)本学科的老师上课水平普遍高,有许多教授、博士在上基础课、选修课,讲课很生动,条理性强,很能吸引同学。(3)本学科中的许多课程极大地开拓了同学门的学术视野,加强了同学的学习基础,提高了同学的科研论文,使许多学会了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有些同学还发表了学术论文。(4)本学科的老师注重对同学的课外辅导。平时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为同学解答古代文学方面的问题和考研辅导,许多课程都提出思考题让同学课后做,或者布置作业,认真批改。(5)本学科的许多老师注意在讲课时进行正面教育,使同学思想受到很好的教导(以上见附件材料学生评价)。
十年来,我们的学科建设连续攀登过两个台阶,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随着冲博任务的日益加重,我们的学科也将迎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崭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才可能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相信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凭着我们这个团结奋斗的集体,一定会实现我们的目标,取得预期的胜利。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