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力学一级硕士学科点简介
江苏大学力学学科具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包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挂靠能动学院)、工程力学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固体力学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目前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有9人具有海外研学经历。力学一级学科(流体力学二级学科应其学科发展之需要设置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业“机械结构损伤检测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力学实验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基地;拥有MTS809材料试验机、LMS结构动态分析仪、FOCUS LT32-32超声相控阵探伤仪、高应变动力测试仪、智能数字化全波形声发射仪、电液伺服系统、扫描探针显微镜、Agilent DSO7054A示波器、真空控温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测量系统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建立了基于ABAQUES、ADINA、COMOS等大型计算软件的分析计算平台。具有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软件和硬件设备。
学科带头人骆英博士、教授、博导。
各二级学科简况如下:
一般力学学科
江苏大学一般力学学科于2005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以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应用作为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固体力学学科的重要支撑方向之一。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其它科研人员和博士生群体9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近150篇,其中SCI、EI收录79篇。
本学科长期围绕非线性动力系统开展工作,其特色方向主要包括:
● 多尺度耦合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及其机理;
● 非光滑系统的动力特性及其非光滑分岔机制;
● 振动与噪声检测及其控制技术。
本学科注重理论研究、实验分析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在国内一般力学领域中有一定的影响。
固体力学学科
江苏大学固体力学学科是江苏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固体力学研究生,1981年固体力学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活跃在当前学科前沿、以青年博士群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9名、副教授7名,以及充满活力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40岁以下年轻科研人员和博士生群体30人。教师队伍中有海外研学经历的教师6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创新创优人才1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主持人2人,学科队伍中6人被列为省、校级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培养100余名硕士研究生,培养博士生10余名,在学博士、硕士生100余名。本学科的各方向带头人均为教授、博导,他们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学术风气。近5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每年完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项目均200项;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50余篇。
本学科集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材料学及土木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于一体,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特色明显、相对稳定的4个学科方向,且各具特色,在国内固体力学领域中有相当影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 智能材料结构中力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结构损伤/断裂理论;
●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应用;
● 工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 微/纳观力学基础及测试技术。
工程力学学科
工程力学学科是其它力学二级学科与工程技术类学科的桥梁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利用其它力学学科的基础理论解决工程技术类学科遇到的与力学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如工程结构的力学设计、力学行为的分析计算与测试技术、工程结构的优化等都属于工程力学学科的研究范畴。
江苏大学工程力学学科是在固体力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本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其中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有6人具有海外研学的经历。自2006年以来,本学科先后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并完成了一大批服务地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横向科研项目。
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 工程结构力学行为及失效分析;
● 工程结构动态计算;
● 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
● 工程结构无损检测及健康诊断。
·流体力学学科(挂靠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