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国际贸易学
一、学科名称、代码
学科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科代码:020206
二、专业简介
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点从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现有12名在岗专职教师,正副教授8名,讲师4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教师团队以中青年教师和博士为主,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导师组曾经主持完成4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和10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出版《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等教材和专著10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为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郑州大学首批实施全英语教学的硕士生课程。该硕士点充分利用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齐全的优势,立足河南,服务全国,放眼世界,重视理论学习和应用技能培养相结合,兼顾专业能力提升和品质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该硕士点现开设课程有: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全英)、国际宏观经济学、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跨国公司专题研究、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专题、世界经济前沿问题研究、国际服务贸易专题研究、国际技术贸易专题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专题研究等。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
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系统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多边贸易体制和主要国家对外经贸政策措施;掌握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原理和实务;具有较强创新、实践和研究能力,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后能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够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从事决策管理工作,能够在国际经贸及金融等领域担任咨询、管理与实务等工作;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位学术水平。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基本学制三年,课程学习为二年,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
五、专业与研究方向
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2.国际竞争优势与贸易增长问题研究
3.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6大类。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既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要求,又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时代要求和前瞻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补修课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生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入校后同本科生一起补修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一学年内完成,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开题。
七、攻读学位的学分要求
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攻读本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低于50学分,不高于56学分,其中论文学分为18分。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大于或等于75分(百分制)方可取得学分,其他课程大于或等于60分方可取得学分。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有课程学分后,即进入论文工作环节,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学分和必修环节任务。
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开题前学生必须完成与选题相关的40篇以上的中文文献和15篇以上外文文献的阅读,写出包括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内容的开题报告。由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导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第3学期完成。
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个人综合表现及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研究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论文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研究框架的完整设计,第4学期末完成。
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在学期间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论文要求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本科学报上。第6学期完成预答辩和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经导师审阅与签字同意方可参加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全脱产学习方式。
2.学生入校一个月内按照双向选择与组织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与导师的分配定位工作。
3.采取导师专职指导与本学科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探索导师组集体培养机制和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严格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落实。
4.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学术会议、教学、调查、咨询等活动,着重培养硕士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