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区域经济学
一、学科名称、代码
学科名称:区域经济学
学科代码:020202
二、专业简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经济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突出特点。它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借鉴西方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区域资源空间配置与组合,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区域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是将区域经济基础理论转化为区域经济政策、经济管理制度以及现实社会生产力、直接为实践服务的应用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点1996年正式招生,是我院最早设立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现有13名在岗专职教师,正副教授12名,讲师1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名。教师团队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成果丰硕。导师组曾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和数十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0多篇;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50多项。
该硕士点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全英)、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技术经济与区域发展、区域金融专题、发展经济学专题、产业经济学专题等。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专门人才。
要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及其各分支的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制订和实施某些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管理实务工作。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基本学制三年,课程学习为二年,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
五、专业与研究方向
1、城市经济运行与管理
2、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
3、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6大类。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既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要求,又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时代要求和前瞻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补修课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生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入校后同本科生一起补修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一学年内完成,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开题。
七、攻读学位的学分要求
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攻读本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低于50学分,不高于56学分,其中论文学分为18分。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大于或等于75分(百分制)方可取得学分,其他课程大于或等于60分方可取得学分。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有课程学分后,即进入论文工作环节,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学分和必修环节任务。
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开题前学生必须完成与选题相关的40篇以上的中文文献和15篇以上外文文献的阅读,写出包括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内容的开题报告。由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导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第3学期完成。
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个人综合表现及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研究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论文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研究框架的完整设计,第4学期末完成。
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在学期间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论文要求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本科学报上。第6学期完成预答辩和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经导师审阅与签字同意方可参加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全脱产学习方式。
2.学生入校一个月内按照双向选择与组织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与导师的分配定位工作。
3.采取导师专职指导与本学科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探索导师组集体培养机制和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严格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落实。
4.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学术会议、教学、调查、咨询等活动,着重培养硕士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